返回第二十六章 八百居水  四海江湖令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说起来这“花榜”历来都喜欢在科举时节操办,前文咱们已经提到过,“评花榜”的由来本就是一帮科考失意的没落士人寻欢作乐,故意仿科举考试的功名头衔来排列名妓等次。那么这群“失意的没落士人”从何而来?自然是在那一年的科考之后。

一般而言“花榜”最常见的日子是七月初七,也就是“乞巧节”那一日,不过今年的“花榜”却因一人推迟了几日。至于什么人有这么大的能耐让“花榜”都为他一人延后,相信只要是江南百姓听了他的名号都不会奇怪,那就是现今就藩于南昌的宁王朱宸濠!

关于宁王这一系,与现处京城的皇族宗室一直以来关系颇为微妙,其源头还要追溯到当年靖难之役。想当初宁王一脉的封地还不在南昌,而在长城以北的大宁,当时的宁王朱权手握重兵,其节制下的兀良哈骑兵(朵颜三卫)更是骁勇善战,是朝廷和燕王都积极拉拢的对象。

后来的故事许多人想必听说过,燕王朱棣单骑入大宁,表面上与朱权畅谈兄弟之情恳请其代为向朝廷上表请罪。暗中则收买三卫部长及诸守军,待朱棣告辞离去朱权到郊外为其饯行,伏兵趁机四起将朱权拥往前行,就这样宁王朱权在朱棣的胁迫之下也起兵“靖难”了。

到了靖难之役中,朱权在燕军为朱棣出谋划策,立下过不少功劳。期间为迫使宁王为自己效力,朱棣曾许诺攻下南京后,与其分天下而治。可从古至今但凡有雄主许下过类似的承诺,事成之后与其美滋滋等着兑现,不如想想自己还有没有命去享受。果不其然朱棣即位后,非但只字不提分治天下,反而还将朱权从河北徙迁至江西南昌,尽夺其兵权。

现今这位宁王朱宸濠乃是朱权的玄孙,和他被夺权后韬光养晦钟情于弹琴书画的祖辈不同,朱宸濠素来颇有异志。在朝他积极笼络臣刘瑾、钱宁等当朝皇帝宠幸的奸佞,在野则广募私兵将一些亡命恶匪充入卫队。权势之大在整个帝国江南,可谓一时无两。

先帝在时扶持蕲州麒麟山的荆王府,未尝没有在南直府制衡宁王一脉的意图。不过荆、宁二府在表面上还是井水不犯河水一片和气,宁王朱宸濠深知当代荆王虽是晚辈但绝非凡庸,不仅武功奇高在江湖上有“侠王”的美誉,且智谋心计亦颇为不俗。与之相比宁王府在江湖上的名头也不算小,只不过是恶名昭彰,投效者多是些心狠手辣、为非作歹的江湖败类!

乞巧节那日宁王朱宸濠正带着众妃嫔在杭州府一地踏秋,听到消息他特地去信应天府让“花榜”延后几日。宁王殿下的要求南京礼部官员自然不敢拒绝,当即下令让教坊司将“花榜”延后了数日。

就这样直到昨日宁王一行悠哉悠哉到了金陵,教坊司这才下令重开“花榜”!

※※※

是日鸣凤阁外张灯结彩,窗棂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喜字,婚庆的红色绸缎更是铺满了整个门楼。几个挑夫闲来无事,坐在在街头一茶馆处扯谈,看到巷尾处热闹非凡的鸣凤阁,几人议论纷纷。

“今个什么日子,那鸣凤阁里这般热闹?”

“嗨!这你都不知道,今个是那么‘评花榜’的日子,这帮子院女吹拉弹唱怕是在给自家造势呢!”

一个面色蜡黄的中年挑夫皱眉道:“我看着不像,要造势也该到了居水阁再造,哪有在自家门口就唱起来的?你们看那姓吴的老鸨,打扮得跟个彩鸡似的,看‘花榜’的那帮公子哥儿会喜欢这调调?”

“那你说这帮院姐儿是在干什么?”先前说话那人似有不服道。

几人沉默不语,这时一个年轻挑夫走进茶舍开口道:“都别争了我打听清楚了,是鸣凤阁的秋月姑娘出嫁了”

“啊!秋月姑娘居然嫁人了,那姓吴的老鸨舍得放手?她可是鸣凤阁的摇钱树,听说本是打算要参加这次‘花榜’的。”一人惊讶道。

“鸣凤阁有了京城来的那位唐姑娘,自然轮不到秋月去争花魁,至于姓吴的那老鸨...”年轻挑夫道:“她就算不舍也要有胆子不放人,知道新郎官是谁吗?是千金坊赵家那位赵公子!”

此话一出众人又是一阵沉默。

“可惜了呀!”蜡黄脸中年汉子叹息道:“那秋月是个好姑娘,实在可惜了!”

渡口处韩彦望着头戴盖头步入花轿的秋月怔怔出神,今日他跟唐清幽一行将乘坐渡船去往最南岸的居水阁参与“花榜”。

“怎么了?”唐清幽看着韩彦发呆的模样有些奇怪。

“没什么。”眼看花轿渐行渐远,韩彦叹了口气道:“咱们走吧!”

与此同时金川门外不远的一处官道上,一个落魄的书生身背行囊正走在归乡的路途上,他形容枯槁身上的袍子像是几月没洗,路上行人纷纷侧目。

就在书生即将越过一座山头彻底告别金陵时,他突然双膝跪地向南而拜,“咚咚”磕下几个响头。之后书生站起身,丝毫不顾额头处留下的鲜血,转身离去再也没有回望一眼。

※※※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