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63章 生意不行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胜男感叹的说:“谁能想到,国家的供销社,被小商贩给挤兑的没人买东西,这次社改乡,新设的乡镇也不准备新建供销社了。”

红英惊讶的问:“没有供销社,平时买东西咋办?”

胜男回答到:“现在好多村里都有代销点,多进些东西就行了。”

改革开放后,基本上每个村都有了代销点。韩屯村的代销点,已经在附近打开了局面。向阳大队还是就韩屯一个村级代销点,就连石庙二千人的大村,至今没有代销点。

悠悠家的代销点质优价廉,货物的品种除了没有布匹,其他货物种类比供销社里都多。不止是张集公社的人在这里买东西,就连平城县的水洼公社的人,都到韩屯来卖东西。

胜男回村后,一头扎进代销点里,成了代销点里的营业员,谁能想到她是副省级干部的家属,本人也是副处级的领导干部。

有了她的加入,悠悠家的代销点货物更加的齐全了。反正现在代销点的库房大,门市的后面有个七十多平方的库房,悠悠自己家还有一处闲置的院子。

胜男舅妈这几年在地区供销社从事批发业务,同时分管着震宇和振华两个公司在临水的分公司,对商业经营颇有心得,经营一个村级的代销点,很快就大有起色。

销售量最大的是过年的新衣,现在的人们还是老习俗,过年添置新衣,当家作主的成年人不卖,也得给老人和孩子置办一身新衣服。

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是服装业的鼎盛时期,生活刚有起色的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处于赶时髦追潮流的阶段,而且是卖方市场,人们对成品衣服特别的推崇,一种款式能热销二三年。

后世的服装业人士,提到这个年代就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很好理解,被劳动服和列宁装统治了近三十年的服装业,新款服饰热销二三年,就是短周期了。

以前临近春节,悠悠姥姥才在村里人的要求下,给村里人进一批眼下流行的衣服。现在,胜男舅妈一下子进了几十款当下最流行的服饰,而且都是被人们推崇的振华和震宇牌的服装。

现在振华和震宇牌的服装,比上海牌的服装都出名,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公司都是和国外的合资企业,合资企业在国内,那可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企业。

今年韩屯村的人流量特别的大,主要是来韩屯卖猪和大麦的。特别是滩区的人们,去年的一场大水,家里粮食都被泡坏了,年前有没种上小麦。令滩区人们愁云密布,根本无心过年。

今年的大麦大丰收,韩屯村大量收购,亩收入比种小麦都高,人们手里有了钱,肯定不舍得委屈老人和孩子,都想热热闹闹的过个年。

看到韩屯村的代销点里,新上了各种成品的服装,不仅质量好,价格也比集市上的便宜,顺便就买了回去。

韩屯村的代销点,卖的衣服还有个特点,那就是穿着不合适,只要没损坏,就能随时调换。供销社和集市上买的衣服,可没有调换这一说。

胜男还从临水的食品厂,进了一批春节的点心。这两年人们的生活好了,中秋节和春节,订婚的男方给女方送节礼的礼物也重了。

今年的中秋节,有的男方给女方送的节礼是“六个二”:二十斤猪肉,二十只烧鸡,二十斤月饼,二斤酒,两条烟,两篓子苹果。

今年的春节礼物,人们就比照着这个标准准备,买肉肯定到韩屯来买,韩屯村的五花肉是最好的礼物。

买了肉顺便就在韩屯把烟酒和点心也买了,看到韩屯代销点里今年进的是临水的点心。在张集公社这样偏僻的村庄里,临水地区的点心,就是高级点心了。

而且地区食品厂的点心,价格和张集公社食品站的一样,别说是送节礼的了,就是普通的人家,也提前买几斤放着过年走亲戚用。

现在年后走亲戚,再也没有拿一斤点心的了,都是拿二斤点心,留一斤压回去一斤。人们也舍得让孩子们吃了,好多的人家,留的那斤点心,当场就拆开封给孩子吃些,剩下的给老人放着。

谁家都有几家亲戚,过年最少也得买三四斤点心,亲戚多的还有要十来斤的。

幸亏悠悠家自己就有电话,缺的货物一个电话打过去,当天就能补货。

胜男在地区供销社干了这几年,这点人脉还是有的,他们虽然不能做到送货上门,但是送到震宇在临水的分公司,还是没问题的。

韩屯村每天都往临水火车站送货,回程大多是空车,顺便就把东西给捎回来了。

有了胜男舅妈坐镇代销点,悠悠开始了愉快的寒假生活,每天带着村里的孩子,玩嗨了。

村前的冰面,成了孩子们的娱乐场地,也成了孩子们练习外语口语的场所。韩屯村的孩子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兼顾学习日语,村里的大人有时也能和孩子们来两句日语对话。

村里人对日语比英语还重视,他们和几个小日本打了两个多月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