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四章 县学密谈  我乃大宋一小兵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古时县学与孔庙连为一体,遂安自然也不例外。

走进县学之内,李月举目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庙前广场,占地面积有十间屋子那么大,一直走到头,众人来到一个大殿之外,接着又朝左拐,进入大殿旁边的一个甬道之内,继续向里走去。

这座大殿用作祭祀,里面供奉着孔圣人,众人走过这座大殿,这才来到学宫所在之地。

看来,遂安县学,也可以说是遂安夫子庙,它的整体是前庙后学的布局,李月暗自想道。

“随我来。”庄严领着李月,于汉军,邱怀三人来到学宫的一个侧堂之内。

随后,庄严屏退其他闲杂人等,偌大的房间内只剩下四个人。

四人分别就座,庄严坐在首位。

于汉军抬起手一指,首先开口道:“庄学正,这位是李月,这位是邱怀。”

李月与邱怀分别起身,朝着首位上的庄严躬身作揖。

庄严目光扫过两人,又把视线停留在于汉军身上,微微颔首道:“于县尉,究竟发生了何事?你又是怎样从大牢里出来的?”

前几日,庄严曾去遂安县衙门口击打登闻鼓,亲自为于汉军击鼓鸣冤,奈何,王石民并不理会庄严的诉求。

“我蒙冤入狱,多谢学正挺身而出,为我伸冤。”于汉军站起身来,重重抱拳答道。

“立正气,守公理,这是老夫应该做的。”说着,庄严深深叹了口气,脸上露出无奈之色,“奈何王石民是个恶官,我亲自击鼓鸣冤,他却置之不理。于县尉,老夫愧对于你。”

“被打入死牢,我心如死灰,为了我的家人,我只有逃这一条路,可是,那王石民心毒得很,早已命人将我的家人杀害,后来,在李月的帮助下,我得以逃出生天,逃出后第一件事,我便是复仇,亲手杀了王石民,以告慰我妻儿的在天之灵。”于汉军话说到一半,眼泪刷的一下流出来。

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在自己面前哭得稀里哗啦,李月心头一痛,撇过头去不忍去看。

“唉——”

庄严长叹一口气,面色悲切,显得非常沉重。

“于县尉,还请节哀。”李月微微叹道,又看向庄严,“不知庄学正是否思考过,发生在于县尉身上的惨剧,究其原因,难道仅仅是因为王石民残暴不仁,嗜杀成性?”

听到李月发问,庄严不禁微微一愣,他没有想到李月竟然会问这么一个问题。

他沉吟片刻,稍作思索,答道:“王石民固然残暴,可身为县令无人约束,让他愈发无法无法,这也是一个原因。”

“不错!”李月斩钉截铁,语气严厉,“究其根本,是当下的大宋政治过于**,上至朝廷,下达州县,像王石民这样的官吏,多得怕是数不过来,家破人亡的除了于县尉,还有千千万万人。”

说到一半,李月情不自禁站起身来,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现如今天下大乱,外有西夏,辽国虎视眈眈,内有方腊义军席卷东南,大宋,即将处于摇摇欲坠之境地,届时天下生灵涂炭,中原大地一片哀鸿遍野,数以百万计的人或是无家可归,或是死于战乱。”

言罢,在场的其余三人皆是心头一震。

李月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紧接着又说道:“再来看看眼下,方腊的势力扩展得极为迅速,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会来到遂安,接下来,遂安的命运是什么?被屠城,被焚毁,还是百姓被劫掠?到时候,可就是人间炼狱。”

李月话音刚落,庄严便惊得站起身来,额上冷汗直流,他嘴里喃喃自语道:“这,这可怎生是好?”

于汉军作为遂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更加牵挂遂安县城的安危,听闻李月一席话,于汉军瞬间握紧拳头,忧虑之心直跃脸庞。

邱怀也是张大嘴,处于极度震惊的状态,他没有想到事态已经如此严重。

此刻,屋内的气氛有些凝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李月缓缓站起身,朝前走了几步,来到于汉军与庄严前面,一字一句沉吟道,语气深沉而严肃。

此言一出,庄严瞬间感觉头顶有如五雷轰顶般震动,他瞪大眼睛,死死盯住李月,不敢相信这首诗是出自李月口中。

邱怀也是一脸震惊,他目瞪口呆地看着李月,眼神有些呆滞,他寒窗苦读多年,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自问才学一流,可是他却不得不承认,他自己是决然写不出如此精彩的诗句。

“此诗对仗工整,感情真挚,情调高昂,气势磅礴,小兄弟你竟有如此之文采。”庄严走到李月跟前,双手不知何处安放。

李月摇摇头,“不,这首诗是一位英雄所写,他是我的朋友,我只是替他抄录了这首诗,因此记了下来。”

“能写出如此诗句,此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