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暗流涌动  佑唐记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春分时节的长安城空气中弥漫着薄雾。

“青雀,此话当真?”听到李泰的禀奏,李世民心头大悦,话语中流露出激动。

“五弟确实已恢复神智无大碍,阿耶大可宽心。”李泰头点头连声回应。自他离齐王府邸后,便马上将弟弟病情好转上禀父亲。

父亲李渊及长孙皇后的接连离世使他感伤万余,李泰仿佛看出他的幽深感触,又言道:“五弟尚转安,父亲大人随时可召见。”

随后,李二吩咐李泰前去东宫叙兄弟情,他明白一家人最重要是和和睦睦,天家也不例外。

“传朕口谕,明日早朝后召见齐王佑。”他抿了抿嘴,脸上露出慰藉的神色说道。

“谨遵大家口谕。”

次日,五更时分,太极宫承天门城墙报晓鼓敲响,接连南北各街鼓楼依次响起,齐王府灯火齐亮起,宫婢正唤醒沉沉入睡的李佑。身边的官宦体贴的提醒道:“大王,时辰不早了,圣人口谕朝后召见。”

昏昏沉沉的李佑迷糊听见父亲召他进宫,任由宫女穿衣戴冠,一顿洗漱后,睡意还没散去,还带几分慵懒困意。

他拿起心念的蒸饼,三两口稀粥下肚,身心得到安慰。

李佑登上车夫准备好的马车,车驾缓缓行动,清晨的鸟鸣与马蹄声相互呼应节奏分明,他挑开帘子,扩胸深呼吸一口,鼻子中充满早晨鲜香空气,闻起来与后世的空气截然不同。

很快车马转进朱雀大街,大街宽度达五十多丈,青砖铺平在黄土上,道旁成排遮阴的榆树,坊墙屹立在路边,边上有一丈深的排水沟。

街上行人车马缓慢增多,不少上朝臣工停下让他先行。车夫陈金丙向车厢探头道:“禀大王,朱雀门至。”李佑在仆侍搀扶下了马车。

朱雀门东西大街三坊门内,小吃早餐店此时异常火爆,周围聚集着三三五五等待上早朝的大臣,灶火下火焰温暖照亮着尚未见白的四周。

远处看望起城门处灯火发亮,门下人头涌动,有些大臣嘴里咀嚼着热气腾腾的芝麻胡饼,神色显地慌张,怕被御史看到上奏弹劾,吃相囫囵吞枣般;有些大臣互相拱手施礼,互相嘘寒问暖,谈话不绝于耳。

城门依次开启,文武官员肃穆庄重,手捧笏板,尽数排列整齐依次缓缓通过城门。

行进至承天门大街,左右各见朱红色外墙的鸿胪寺及太常寺,接连步行一刻钟至承天门,过城门,高耸的朱红色宫殿立在中间,太极宫矗立在茫茫薄雾中只露出半边房檐。

李佑跟随着人流,停止在离大殿仅三十米距离,殿中力士扯着嗓子高声吼:“诸臣工觐见。”

李佑眼见瞄到四哥李泰,马上上前跟随他走进殿中,第一次上朝的他能找到位置就很不错了,明显他进殿中不知措辞,还以为是跪着议政,看到诸位臣工跪坐在垫子上,心中难免想,唉,被辫子戏毒害不浅。

他向李泰拱手施礼,找一个垫子跪坐在王公位列里。

山呼万岁,齐声通天响彻太极宫,众臣跪坐在案几前,李佑仔细临摹跟随着众人动作。

李世民头戴翼善冠,身穿黑青色龙袍朝服,端坐在中间面对众臣。

不久李佑便觉得双腿不适麻木不堪,谨小慎微地四处张望,周围比他大几十岁的叔伯挺直腰板正垂头闭目养神。

各级官员纷纷上奏络绎不绝,魏征的直言进谏,房玄龄的年底总结,整座大殿上谈论声此起彼伏,犹如母亲催眠曲般惹人生困。

眼观朝论到达尾声,阳光已经高挂当空,殿外薄雾慢慢散去,光线透过缝隙直射殿中,原本尚昏暗的空间徒增几份光亮。

长孙无忌欲言未决,只见他咬牙将手中笏板往上施礼,“陛下,齐王佑徙拜都督五州军事刺史,其均尚未居齐州,臣认为齐王应当谨遵祖制尽早出阁,望陛下督其依律行之。”

此言一出,群臣纷纷上言附议,议论声顿增数倍。突然增大的朝论声使得李佑心头一震,此时吏部侍郎阴弘智手中笏板往李二拱礼:“陛下,齐王尚身患重疾,此前去定驱车劳顿,臣恐殿下身骨经不起颠簸,请陛下三思。”话音说完双膝跪下顿首。

看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李泰附言道:“臣觉阴侍郎所言有理,五弟元神欠佳,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的神情在李佑眼中并无波动变化,倒觉得帝皇心思不好猜。朝堂下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着,有赞同者,有反对者,也有一言不发者。

李佑瞥了眼舅舅阴弘智,便由中想起玄武兵变之夕,舅舅因揭发隐太子李建成昆明池之变有功,又因姐姐阴德妃深得李世民荣宠至极,方才官至吏部侍郎。

李佑以观望者的身份观看着舅舅阴弘智与长孙无忌喋喋不休你一言我一语争论着,心中那怜惜有感而发,尽管他结合后世历史清楚阴弘智此番原由,也清楚舅舅忍辱负重多年,只为报杀父之仇而怂恿齐王夺储野心,想到日后无论所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