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边在中间的杠夫就必须摘肩,钻到棺材底下用背驮着,谓之“跟趟”,走出过道后,马上恢复上肩抬,在跟趟时两头的杠夫照例是用力将抬杆挑着。如果门内外有高台阶,为保持灵棺的平衡,上台阶时,前边的杠夫必须下肩,用手捧着,下台阶时,则须后边杠夫下肩用手捧着。下肩行话谓之“摘肩”。)
灵棺未出门前,吹鼓手们照例是用两个大号吹着“鸣呼,鸣呼”的声响,等灵棺一出门则一锤大锣,锁呐、云锣、堂鼓齐奏。
辰时三刻,门外炮声响起,接着唢呐、大锣等一块二响起。杠夫将灵棺平稳放在门外的丧架上,接着,赵婉婷等人到灵棺前行了十二拜礼。
起身后,只听执事高喊一声:“起灵。”
接着,赵婉婷高高举起手中的“落盆”将其摔在地上,意思是打碎阳间用的锅。(此事一般为长子所做。)
接着,赵婉婷几人在前引路,三步一前走,两步一回头,此之谓“迎材头”。
到了路祭处,灵棺停在路中间,赵婉婷行了十二拜礼,祭拜了路神,意在求路神让道。
约摸半个时辰后,一行人到了墓穴所在的地方。
此时还有一道仪式,就是祭祀墓穴。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
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下葬之前还要由死者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接下来就是落土这道仪式,落土的时候“八仙“(也就是抬灵柩的杠夫)拽着棕绳徐徐将灵棺放下,四平八稳之后,赵婉婷、李天龙等人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
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灵棺放好后,待众人看过没有意见后,执事高声道:“抬重的请不要走,孝家还有一谢。”接着,赵婉婷、李天龙几人对“八仙”一揖三叩,起身又是一揖。
然后行了墓祭礼,完毕,执事高声道:“请众亲友留步,孝家还有一谢。”赵婉婷等人向前来送葬的亲友叩头道谢。
接着,几人又把腰中系麻与哀棍丢在坑内,圆坟一周,一边撒土一边留下少许,用衣服兜好,意在圆坟完后回家,把土倒在粮仓内,以保佑生活安康。
将灵棺埋葬好之后,众人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
接着赵婉婷几人又谢过吹鼓手和客人。之后又举行了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
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这些做完后,众人纷纷离去。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回到家后,已经差不多是午时末了。众人完成了最后的一些礼节,然后收拾了一番。吃过了素饭(古代服丧期间,禁止吃肉)后,众人又帮着把所有的行李搬到了马车上,这就准备要离开了,而赵婉婷呢,也是要离开这里,以后都会住在李家。
收拾完毕后,赵婉婷站在门外,目光沉重的看着院中的一切,满脸的留恋不舍。
虽然这里她住了没多长时间,可是这里发生了很多伤心事,让他很难忘却。最重要的是,她和父母最后最快乐的时光也是在这里的。
良久,赵婉婷缓缓关上了大门,缓缓插上了门锁。
又停了几秒钟后,赵婉婷毅然转身,走到了早已经准备好的马车边。
“走吧。”赵婉婷神色有些暗淡的说道。
“嗯,上车吧,咱们回家。”李天龙点了点头,伸出了右手。
赵婉婷盯着李天龙,口中喃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