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三章 千字十万巨额稿费 求  大唐:绝不摊牌我是皇帝!真香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二:“之前聪明背那个三字经,我觉得很不错。”

“实话说,我们家族要开私学,需要一套蒙学的文章。”

“三字经正合适,配合以前的《千字文》很是不错,不过似乎还少一点什么。”

李二:“小方你能不能写一点蒙学读物?”

方阳挑眉,李二这是要约稿呢?

方阳:“什么价格?”

李二:“老价格,二百贯一文,如何?”

方阳点头:“这个价格不错。”

二百贯,如果换算购买力,差不多是后世的四十万。

一般蒙学文章,也就是千字到四千字之间。

那就是千字十万以的稿费。

就算是后世的大作家,也没有这个级别的稿费啊。

这倒是破天荒的高价了。

方阳:“你这个价格还算不错,我正好有这么两三篇蒙学读物,正好拿出来。”

李二惊讶:“果真有?”

方阳:“有,有钱啥都有。”

李二:“这个,获得这个后,我可不可以把它们推广出去,你知道我是经商的,好东西送去朝廷,肯定能获得好处的。”

方阳:“随意,反正你买下了,除了著作权是我的,其他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李二得到方阳肯定的回答后很开心。

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再华清山的太子公主们的蒙学课堂推广了。

方阳:“三字经也得单独算钱哟。”

李二:“好说好说。”

方阳:“聪明,你过来!”

正在和沙袋人扭打的李聪明急忙起身擦汗,小跑过来:“老师!”

方阳:“你把三字经默写一遍。”

李二翻白眼,感情我儿子写,老子我出钱,我去,总感觉这笔生意哪儿不太对劲。

方阳:“老实,过来磨墨,为师想想写点什么。”

方阳需要想啥?

作为学古文学的,就连史记,都能记得大概意思(史记百万字,读过的人一般过眼就忘了,能记得大概意思的人都不多,记得史记全文的基本不存在),蒙学读物,还不是手到擒来?

方阳见老实磨墨完成,拿起鹅毛笔就开始写。

李二:“这是?什么?用鹅毛写字?”

方阳:“对啊,二百贯换的是文章,又不是我的字,当然得用简单的笔写。”

李二并没有觉得亏,他提取了关键字,文章。

隋唐和往前的时代,要对仗工整,才能叫文章。

不对仗,只能叫笔墨。

所以后来才有文章和随笔两种叫法。

方阳说文章,也就是说他的启蒙读物,水平很高。

李二感觉,似乎有可能要见证和三字经一样的奇文出现了。

方阳提笔,写下:

百家姓

准备写第一句的方阳顿了一下。

百家姓是大宋时期的文章,排头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如果在大唐也这么写,不是给姓赵的找麻烦么。

方阳提笔写下:

李赵钱孙,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孙四:“呵呵,咱们孙家也能排第四……”

孙四的内心狂怒:为毛不先写复姓,为毛不先写复姓!为毛不先写长孙!

这文章,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姓氏。

联合起来什么意思都没有。

但就是顺口。

而且对仗。

这就符合蒙学需要的一贯要求。

顺口,容易背,容易让小孩记下来。

而且对仗,这就能称作是乘蒙学作品了。

这种蒙学作品,几百年都不见得出一篇。

因为有学识的那些人,基本都去研究经义去了,给论语做注解,给孟子做注解什么的。

像方阳这么大才,却又年轻,舍得花时间做蒙学文章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这代表了什么?

代表这一篇百家姓可能会流传千古啊!

到时候,单姓排完之前,才开始复姓。

等蒙学的小孩一代一代学百家姓。

会不会造成复姓以后变得大家不熟悉了,大家张口就来就是李赵钱孙?

还真给孙四猜对了。

百家姓的影响力潜移默化改变着整个华夏,华夏日后,复姓基本都改成单姓了。

一篇文章,四百多个字,方阳一边写,李二一边读。

一边读一边称奇:“还真是一字一句,都是押韵的,启成转折,居然和写诗的韵律要求一样高,等于是一首几百字的四字诗歌,乐府诗啊。”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