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章 审阅  声名显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集英殿后殿,赵顼正襟危坐在首位,他的边上分别是宰相曾公亮,以及参知政事王安石。

下方有两人正埋头批阅着考生的卷子,其中身骨单薄,面容清瘦的是秘阁校理李大临,坐在李大临身边的那位则是跟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苏轼人高马大,宽厚的肩背几乎是李大临的两倍,长长的脸上颧骨高耸,胡须并不是很多,这点倒是被李大临完全的比下去了。

二者不敢有一丝的懈怠,都在专心致志的为天子批阅考卷,他们仅是先做排名,给天子参考之用,而后天子还会过阅一遍,最终定下名次。

忽地,苏轼那毛发略少的眉头暗皱了一下,将一份卷子拿起来又细细的看了看,最后眼中的闪过了一丝厌色,紧接着将卷子给了边上的李大临。

“才元,你且看这篇策问。”苏轼轻声的道。

吕大临拿来后,大致的扫了一遍,说道,“文章写的倒不错,大有状元郎风范,只比先前那一篇略微逊色些。”

苏轼脸色不好,抬头看了眼不远处的皇帝,紧接着继续道,“文字虽好,可这策问多诋祖宗以媚时君,可见此人是阿谀谄媚之徒!”

“嗯,确实如此,还是方才那篇好,要是后面再无出彩的策问,这篇拿个第二倒也妥,第一是不行的。”吕大临点头应和道。

虽然试卷上的名字都被遮去,字迹也是重新誊写过的,但李大临跟苏轼二人也都猜到了这篇策问是谁的,文字不错,可攀附新法的意图过于明显,应试者为泰宁叶祖洽是错不了的了!

随后,苏轼跟李大临又继续批阅着策问,可半响后,苏轼的身子轻微的抖了起来!捏着试卷的手,因为用力过猛,已经苍白到毫无血色!

要不是此刻天子在上,苏轼险些将手中的卷子给撕的一干二净!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这写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方才那疑是叶祖洽的策问跟这张相比,写的都不要太过于含蓄!这简直是不加掩饰的溜须拍马啊!

整张策问苏轼都没有看完,看了开头后,直接将其放在最后面,这等策问只配在末尾!苏轼连多看一眼的心情都没有。

“怎么了?子瞻?”

李大临问道苏轼。

苏轼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内心的怒火,回道,“无事,你那都排序好了吗?可看见能够进一甲的策问?”

“倒也就那么一两位,你且看,这篇策问……”李大临将手头上的策问拿出。

时间过的很快,两位考官也将二百九十五士子的策问排序妥当,揭开籍贯姓名后就交予等待已久的天子赵顼。

赵顼满怀期待的看着手头上的策问,排在第一的是一名叫上官均的福建路邵武县之人。

“……嗯?”赵顼看了会后,眼神流露这不悦,这策问写的是极好,不论是文采还是见解,但赵顼最希望看见的东西却是没有,反而,上官均的策问中处处流露着对新法的不满!

将手上的策问放在一边,赵顼深思了会,又将排名第二的策问拿起阅看。

不一会,赵顼的眼中充满了神采!

好啊!

“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

尤其当赵顼看到这么一句话的时候,赵顼的嘴角弯起了一道微妙的弧度!

说的好!

又将整篇通读了一遍,水平其实比方才那上官均所作策问低了些,不过赵顼大手一挥,直接将叶祖洽的排名放在了第一位!

赵顼转而拿起了第三位陆佃的策问,大致看了下后,水平也是极好,排在第三实至名归,至此,状元、榜元、探花这一甲的三位基本确定了下来。

继续翻阅,后面的考生的策问不乏有让赵顼耳目一新的,如蔡氏两兄弟的,位次排名也都基本上符合赵顼的心意。

最后几张策问,赵顼也懒的翻阅了,考官的水平很高,自是不会出错,并且赵顼说实话也乏了,一天都坐在集英殿内,本就身体不好的赵顼自是受不了。

“曾卿,今日陈相不在,这公布榜单唱名的任务就交给你了吧,你……”赵顼话才说到一半,忽然想到了什么,马上将手头上排着名次的卷子收了回来,“等等,朕还需要再考虑考虑!”

刚准备接过旨意的首相曾公亮又停了下来。

赵顼忽地想到了一个人,便是最近东京名声极大的吕渊,也是他十分感兴趣的一人。

“为什么我方才没见着他的策问?有信心中一甲,就算名次不高,也会到二甲内啊,莫不是才三甲吧?”

赵顼重新坐定,不解的想了下,然后寻找起吕渊的策问。

可半响后,卷子都翻了一大半,还是未见到泉州吕渊的名字,赵顼看了最后几张,喃喃道,“不会是在这最后吧?”

当赵顼翻阅到倒数第二张的策问后,果然,吕渊的两个字出现在了卷子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