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章 端午  有个书生万户侯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林赵氏将艾草插在门口,迎来了端午。

门前挂艾草意为招百福,不仅可以驱逐蚊虫,还可阻挡外面聚集的毒气进入家中。

后世对于端午的由来,流传最广的说法便是因纪念屈原,可大魏的端午,和屈原并没有什么卵关系,甚至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屈原这号人物。

只有一些喜爱《离骚的粉丝,才会给他们屈原欧巴打call,后世这一批人很多被叫做语文老师。

然而大魏的端午并不是什么好日子,在人们眼中,五月时昼最长夜最短,是阳极盛阴极衰的时候,但物极必反,也就在此时,阴气悄然滋长。

再加上生存环境恶劣,五月多发疾病,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月份,被称为“恶月”。

五月如此邪恶,这个月出生的孩子也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人们认为,此月出生的孩子会妨害父母,尤其以端午这天出生的孩子为甚。端午出生的孩子,往往会被父母送人、遗弃甚至杀死。

端午,也是画儿的生日。

一早,本该候在门口的小丫鬟不见了,苏瑾最后在她房间里找到她的时候,小丫鬟正裹着被子缩在床角偷偷抹眼泪。

看到少爷进来,小丫鬟用衣袖慌乱擦了擦眼泪,又往床角缩了一下。

“少爷,你、你离画儿远一些,画儿是个不吉利的人。”

小丫鬟声音透漏着委屈,说着眼眶又开始发红。

苏瑾好说歹说,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才将小丫鬟劝了下来,可她还是自觉离少爷远一些。

一个小丫鬟,自然是没有庆祝生辰这一说的,何况是在这么个日子,画儿也从来不敢向别人透露自己生辰。

固然,苏瑾可以给她庆祝生辰,但这会让画儿在府里的位置更加尴尬。

正好今日无事,便好好过一次端午吧。

现代人对于端午的记忆,多半就是赛龙舟吃粽子了。

赛龙舟,据记载起源于越王勾践,《事物原始·端阳有云:“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也就是说,赛龙舟并不是来源于投水没被捞到的屈原欧巴。

至于吃粽子的习俗,那就出现的更早了。

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将黍米包成牛角状,这是最早的粽子,俗称角黍;战国时期,人们便用竹筒装米,然后密封,用火烤熟,俗称“筒粽”。

端午节的起源,比屈原更早,只是千百年来,屈原的故事深入人心,语文课本又学过《离骚,人们就自然而然的把赛龙舟和吃粽子,甚至把端午,都和屈原联系在了一起。

端午节还有让苏瑾听着就受不了的活动,食枭羹!

枭就是猫头鹰,因长相对不起观众,叫声凄厉,被人们视为不祥的象征。

再加上古籍中,有猫头鹰长大后吃掉自己母亲的记载,以孝治天下的大汉,便开始了端午食枭羹的传统。

自汉代开始,皇帝端午节于宫中设宴,将枭做成羹汤赐给群臣食用。食枭羹有强烈的政治意味,寓意将不忠不孝的人从皇帝身边驱除,借此弘扬儒家忠孝观念。

幸好这个习俗局限于宫廷,没有流传到民间。

此外,端午还有饮雄黄酒的传统,来驱除蚊虫和预防疾病。白素贞就是喝了这玩意以后,某草蟒英雄才发现自家媳妇变成了大白长虫,一股强烈的刺激涌上心头,没能挺住直接扑街。

但苏瑾不能带小丫鬟吃夜猫子,也不愿教唆未成年人喝酒,虽然他心里有些期待小丫鬟喝了酒也变成大长虫,但他是不会承认的。

至于另一个抓蛤蟆的习俗就免了,蛤蟆也就是蟾蜍,五毒之一,因其毒性入药,五月初五被认为是毒气聚集的日子,这一天的蛤蟆毒性最强,入药效果最好,因此,每年端午都是蛤蟆的祭日。

能带小丫鬟去玩的,也就斗百草了。

端午也是出门踏青的日子,采集大量的花草和草药。

斗百草分为文斗和武斗两种。文斗比拼参与者的植物知识,认出更多植物的人,这点某挂逼谁都不惧;武斗则是两人分别拿住手中植物的茎,用力拉扯,断者为输。

武斗尤其深受妇女儿童喜爱,据传每年端午,都有些少妇,为此连梳妆打扮都不顾,急匆匆出门,苏瑾听了都有些好奇。

文斗武斗先不说,上次带小丫鬟和灵儿出去踏青,看她们挺喜欢的,这次正好带他们一块去。

苏瑾自身也喜欢山喜欢海,据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他感觉自己果然机智勇敢。

喊上灵儿和林赵氏,带上苏三,小丫鬟听说出门踏青,心情好了几分,叫上三个小姐妹,凑齐了琴棋书画。

隔壁的李家兄妹听到动静,过来后加入踏青大军,路过群玉院又喊上灵雨和巧巧,一群人浩浩荡荡向南门走去。

灵儿开心的叽叽喳喳个不停,她带上了自己的小风筝和小鱼竿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