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海边庄园内,也有几条小船,这里土地不适合耕种,庄子上的佃户平日里靠打鱼补贴家用,可以使用这几条船。
今日,几个渔民出海打到了一尾八十余斤的黄唇鱼,满脸喜色的抱到了苏府。
附近渔家不多,只有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渔村,而村子里大半人家靠苏府为生。
以前苏府盐庄虽然规模不大,需要的劳力却不少,平日里他们就在那里靠煮盐换几个工钱,或许不会生活的太好,但也不会短了一家人的吃穿。
若有闲暇,便架着小船出海,打到的鱼获,多半也会送到苏府,靠着苏府衣食无忧的他们,还是知道感恩的。
这次也是这般,五个晒得黝黑的汉子,抱着黄唇鱼来了苏府,本欲放下便走,却被苏瑾喊下了。
黄唇鱼的大名,苏瑾也在网上听说过,这可是传说中价值百万的海中黄金。
黄唇鱼的价值不在鱼肉,而在于鱼鳔,也被称为鱼胶,据说是女人关键时刻可以用来保命的好东西。
听到苏瑾说了鱼胶的功效,林赵氏吩咐护卫小心的将鱼鳔取出,她要好好保存起来。
她是知道女人生育的艰险的,儿子也到了快要成家的时候,留着以备后患。
就算以后儿媳用不到,等灵儿出嫁,可以放进嫁妆里,用不到自然最好,可用到了那就是一条命啊。
吩咐管家拿出每人给了五两银子,不是不想多给,过惯了穷苦日子的老百姓,骤然得到大笔银子,并不是什么好事,而且施恩也要有度。
苏三看着那团鱼胶有些感慨,不知道想起了什么。
五个渔夫将银子揣在怀里,咧开嘴傻乎乎的笑,激动的脸上血管清晰可见,却依然这么黑,回家的路上腿脚都不太利索,五两银子,好大一笔钱咧。
灵儿也在看着那条一米多的大鱼在傻笑,她是喜欢吃鱼的,听哥哥说海鱼刺少,这么大一条鱼,足够吃几天了。
李瑜也啧啧称奇,他见过不少大鱼,但海鱼没见过多少,海鲜送到京都,早就臭了。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钱的买卖可没有,根本没有往京都做海鲜生意的。
这条大鱼成了中午的主菜,苏瑾记得武定府附近应该不是这种鱼的栖息地的,只是不知这条是怎么跑过来的。
虽然黄唇鱼不以鱼肉闻名,但肉质依然鲜美,灵儿吃的小肚子圆滚滚的,捂着肚子躺在苏瑾的摇椅上直哼哼。
苏瑾叫过这座庄园的管事过来问话后,发现附近渔业资源还是很丰富的,附近渔民虽买不起其他肉食,但鱼肉是不缺的,只是出海打鱼风险大了一点。
夏季炎热,打鱼容易,却不易运输,冬天打到的鱼倒是可以送到武定府去卖,可惜天气太过严寒,打鱼太过艰难了一些。
“现在大魏出海的人多吗?”
“出海干什么?海上不能耕种,并无产出,要之何用。”
李瑜有些不解,苏兄怎么会问这么没见识的问题。
果然啊,现在土地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大海广袤,却无人在意。
“如果我告诉你,大海上有金山银山,你还觉得无用吗?”
“苏兄说笑了。”
“不信?”
“信啊。”
“......”
开了会玩笑,李瑜开始正色了起来。
“当年令祖父便有言,大海珍宝无数。太祖也试着造过大船,可惜未能远航便沉没了,之后几次尝试也以失败告终,只得放弃了。”
“没有收获吗?”
“倒也不是,大船沉在南海,在海底发现了不少明珠,倒是赚回了造船的花费。”
大魏只有小型渔船,受限于技术原因,大船沉没后,便无人造船了,汉代的楼船,经历战乱之后,也成为了传说。
大魏虽然没人懂造船,可自己懂啊!
苏瑾从来就不是那种随意豪掷千金的人,穷日子过惯了,前段时间投资李瑜的晒盐法,让他心疼了很久。
虽然一遍遍告诉自己,投资是为了以后收获,虽然明知道苏府的财产自己一辈子花不完,可该心疼还是会心疼啊!
这下好了,大魏不重视大海,那就交给自己吧。
虽然苏瑾对于造船只学到一点皮毛理论,可二十一世纪的皮毛,在这里就是了不起的先进技术啊。
古人造不出可以远航的大船很正常,学过材料力吗?知道流体力学吗?自己当初那些头发,没有白掉啊。
可惜现在还是只能建造木船,就算拿来一堆钢板,也没法焊接啊。
“苏兄,苏兄?”
李瑜看他没有动静,推了他几下。
“嗯?怎么了?”
“你是不是想造船?”
“你怎么知道?”
李瑜忽然激动了起来。
“我就知道!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