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零六章 建炎奏对  大宋就应该豪横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臭流氓的河间郡王到底是得逞了,这就是赵福金的好处,温柔的不太会拒绝,总是那么的欲拒还迎,就让人很是沉迷。

温柔乡是英雄冢,杨郡王在年节前是真的没有找工部任何的麻烦,也没必要,但有些事他还是需要赵构知道,文华阁的学士们知道。

立于高处,不代表不知道什么是更好的,织机的改进,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织布纺纱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一点郑居中不会不明白,就连赵杞都知道这将会对民间起到多大的带动作用。

当然,水泥的应用上,这些人并不觉得有什么,在大宋朝,不是没有泥瓦匠,宫中用料和这些达官显贵的家中都是有特别供应的,用得地砖都是有讲究的,但普通人家呢?

封建时代,匠人也习惯于将自己的技术封锁起来,生怕被人家学过去,就拿五大官窑来说,别人可能拿到核心技术吗?

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必然的,泥瓦匠也有自己的手艺。

当水泥出现了,有些老一套的东西必然是要被淘汰的,这个东西太方便了,应运而生的还会有钢混等等

工部为何会迟迟不给答复,没办法,他们不是匠人,他们只是官员,是政客,当政治参与到了这里面,就会变了很多味道。

相比于户部吏部这些地方,工部算是六部里油水最少的了吧,自然需要寻些门路的。

打个比方说,后世修路,每次都保证,这可以保证多少年的质量的,结果没两年,这路完了,还得重修,又或者今年修了,明年扒了,后年继续。

为何?官员要政绩,也要油水啊

明明有好的技术就是不用,用了我怎么办?你说可气不?

事情也就是这样,头疼的事情让他们疼去,杨浩只负责去说,其他不管,临近休沐之期,童贯突然告老,赵构三留,童贯三请,赵构准。

加童贯陇西郡王,太尉

兵部尚书宗泽入阁为文华阁大学士,建炎元年的最后一天,一批新人换旧人似乎又要开始了。

童贯最终选择了一个最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彻底成为了富家翁,这是聪明人,贪恋权利,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

宗泽入阁是一个必然,和赵构的情谊在那里放着呢,而且宗泽的口碑很好,以文华阁大学士领兵部尚书,没人敢说什么,现在来说,有资格入朝成为兵部尚书的人不好定,也不急着定。

年节那天,杨浩感慨,有些事柴思若已经提点到了他,谢子瑜也说过,官家大度,封他为河间郡王,既然已经是这样的位置了,那这入阁票拟之权也就该放放了。

他明白这一点,赵构不说,就需要自己表态,想着等到年节之后再说吧,反正也不急着一天两天的,对于这入阁之事他反正也不在意,有没有都行的事情,那活儿啊,说实话很累。

刚刚出了正月,二月还没走出去呢,老宦官杨戬终究是没熬到看到春色满园的时节,走的很安详,没有什么痛苦,用医学的话讲,这已经是到份了,太老了,器官都跟不上了,这已经不是营养不营养的问题了。

借由丁忧之名,杨浩请辞,赵构准了,但很快的,李纲入阁了。

“杨浩,你觉得谁能胜任。”

“官家,臣的学生李纲可以。”

“他似乎有些年轻了吧?”

“景王殿下不也很年轻吗?”

杨浩和赵构的对话很直接,没有拐弯抹角,景王赵杞的位置是赵构保的,最起码现在看来没什么大错,到也算是尽职尽责。

李纲如何,赵构是清楚的,在户部尚书任上那是真的鞠躬尽瘁了,杨浩推出朝堂,那么就必须有一个他的派系的领军人物顶上去,李纲是最合适的人选。

入阁是很重要的事情,其他人不是资历不够,就是人品欠缺,像秦桧,像白时中,杨浩能放心吗?别看现在不错,但毕竟在另一个历史上,这俩人是劣迹斑斑啊。

“杨浩,如今四海升平,朝中多有人提起拥兵过重,朕也知道,怕是再无战事,总不能让这些将士都解甲归田吧。”

“官家,开荒吧。”

“何解?”

“以兵团的模式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矿脉,由户部出面统筹,丈量,所有权归朝廷,但产出归兵团,合理分配土地,朝廷给与赋税的减免,官家,这天下还有很多荒地未曾开垦呢。”

“当然,如果有想要解甲归田的,自然是要应允的,但朝廷还是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军备,以应不时之需,这个臣就不多说了,臣只想说,那些已经无家的军卒,莫要寒了他们的心,总要给个方向的。”

开荒等同于军屯,但封建时代里,军屯对于军人给与的待遇太过不平等,打了一辈子仗,有的连家都打没了,突然解散怎么生活?就这个时代能做到对每一个人合理的安置吗?莫不如就去开荒,以军屯的名义开荒,让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