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先定一个小目标  大明首席御医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说到六味地黄丸。

江平安嘴角上扬,不禁回忆起前世的一桩趣事。

踏入大学校园,一切都那么新鲜。

砸碎了高考的桎梏,新生们都很放纵,江平安却没放松。

图书馆、自习室……

回寝室,熄灯后,依然挑灯夜读。

第一学府的压力,如达摩克里斯之剑,让他一秒也不敢懈怠。

熬了两个月。

江平安察觉到,身子乏力,眼圈发黑。

简单说,虚了。

那就看医生吧。

去了校医室,是一位五十多岁,气度不凡的老中医坐诊。

做了个简单的体格检查,老中医深深地看了江平安一眼,意味深长道:

“年轻人,别担心,问题不大,我开一付药,记得按时吃药,另外要早睡早起,别胡思乱想,尤其是……要戒掉祖传手艺。”

最后一句,特意加重语气。

What?

祖传手艺?

江平安愣了两秒,迎着老中医似笑非笑的眼神,懂了。

脸红了。

“医生,不是你想的……”江平安委屈地小声辩解。

“不用解释,我也年轻过,我懂……”老中医给了一个理解万岁的眼神,唰唰唰,丢了一张药方给江平安。

六味地黄丸,两瓶。

外瑞顾得!

就做六味地黄丸。

江平安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坏笑。

在他的记忆中,明朝初期,六味地黄丸,还没有提出太多补肾的概念。

事实上

六味地黄丸,原本不是六味。

六味地黄丸的前身,乃“金匮肾气丸”,由大名鼎鼎的东汉医圣张仲景搜集,这款药号称滋补肾阴。

到了宋代,出了个牛人。

儿科名医,钱乙。

钱乙有多牛?

举个例子,皇帝儿子得了病,太医院束手无策,最后是皇帝征召,去街上将他抓来,一帖药,药到病除。

宋朝早就开始分科,钱乙是混儿科的,他认为:

小朋友,练童子功的。

自带九阳神功,火力壮。

纯阳之体,还补个毛线的阳啊?

就将金匮肾气丸,去掉了炮附子和桂枝,用熟地黄取代生地黄。

噔噔噔锵……

六味地黄丸,闪亮登场。

从此,这药在儿科闪电般流传,应用广泛。

到了明朝中期,才有医学家将其运用到痰证、咳嗽、盗汗消渴、梦遗滑~精……

“滋阴补肾”这个概念,还是由我来宣传吧!

江平安嘿嘿一笑,心中的如意小算盘拨的噼里啪啦响。

打包,收工,走人。

江父唯恐那刁蛮小萝莉追来,利落的捆好一百来斤山药,往后一扛,像极了砍柴人。

两父子迈开大步,顶着火辣辣的烈日,快步下山。

一路平安。

担心中的追兵没有出现,半个时辰后,高耸巍峨的县城墙,出现在视野中。

交钱,过了永城第一高速收费站。

一抬眼,就看到前方围了一群人,似乎在看贴出的告示。

“爹,我们也去看看。”

江平安拽了拽老爹衣角,好奇道。

进了城就安全了,江太仁松了口气,见众人围得水泄不通,干脆将某个踮脚的小短腿,抱到自己脖子上,努力往前挤。

“通缉:海捕令。”

“近日,有一伙大盗进入我县,为首者,胡三烈,作恶多端,滥杀无辜……凡禀告去向者,赏银一百两;捕获者,赏银五百两……”

我去!

五百两!?

江平安忽然不想奋斗了。

还卖个锤子的药啊!抓个大盗就赏银五百两,县尊大人出手真大方。

某个小短腿暗戳戳两句,却也有自知之明,自己这小胳膊小腿的,估计还没摸到对方衣角,就被人家送到锅里煮了。

想归想,脖子却伸的跟长颈鹿似的。

真丑!

画的贼特么丑。

这是江平安的第一印象,那榜文的画像,不是印象中的水墨画,更像是一张拙劣的涂鸦画。

丑出了天际。

唯一的印象,就是那通缉犯,右眼角有道伤疤,面容愈发狰狞。

围观的人很多,七嘴八舌的议论。

“哪来的大盗?”

“听说是北边过来的。”知情者透露。

“干嘛来我们这祸害?”

“嗨,不是遭灾了吗?”知情者得意地扬起下巴,炫耀道:“北边几个县,去年就没下过雨,先是大旱,今年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