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章方法不对  大明首席御医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七月,夏日炎炎

江家小院,知了趴在槐树的枝头上,有气无力的嘶鸣着。

槐树下,江平安捧着一碗1405年的农夫山泉,乐呵呵的看着老爹挥着小鞭子,驱赶小毛驴拉着小石磨。

转几圈,就往槽眼内倒一勺山茱萸。

暗红色的山茱萸果子,簇簇的被磨成细粉,如同胭脂似的诱人。

小毛驴法拉利乏味的转着圈,偶尔昂起鼻子,朝着厨房方向嗅两下。

一股浓郁醇厚的黄酒味,从厨房弥漫到小院中,让馋嘴的小毛驴几乎流下口水。

江平安也很好奇,一口灌掉农夫山泉,噔噔噔跑进厨房,许氏正抓起一把晒干的地黄片,塞入刷干净的黑色陶罐内,随后,端起一碗黄酒,徐徐倒入,直到黄酒浸没干地黄两寸深,才拿起筷子,费力的将药材与黄酒拌匀。

陶罐边缘加水,密封。

盖上盖子,置入热气腾腾的蒸笼内,江平安见状,连忙跑过去,端起吹火筒,鼓起小腮帮子,吭哧吭哧的吹气。

“还是娘来吧,这里热,你出去玩吧。”许氏见儿子吹的满头大汗那认真样,噗呲笑了,忽然觉得再累也值得,摸着儿子的头,温柔的说。

江平安嘿嘿一笑,很干脆的将吹火筒交给老妈。

熟地黄的炮制,需要持续炖蒸,一直到黄酒被地黄吸尽,药材外表变得黑色润泽,方可取出。

数天后,

熟地黄成形,研磨成粉。

正堂内,一口三口,坐在四仙桌旁,在江平安的指挥下,分工合作。

许氏端着一个脸盆大的竹扁筛,不停的左右摇晃,将六种药材一一过筛,剔除粗糙的颗粒。

江父则手持戥子,这是古代一种小型秤杆,又名戥秤,乃是古代专门用来称量金、银、香料、药品的专用精密仪器。

因为做工精细,技艺独特。

算是一种高档收藏品。

不仅高端大气上档次,而且其称量精度,在世界称量仪器发展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不是吹牛逼。

最高精度,能达31.25毫克。

这戥秤,有点类似小时候看到的手提的秤杆,只不过尺寸更小,精度更高。

江家的戥秤,是镶嵌在两块像大头鱼似的的扁平木板内,左右一旋,即可看到镶嵌的戥秤。

见识过现代仪器的江平安,见老爹一副小心翼翼、视若珍宝的样子,还忍不住一脸鄙视、嫌弃,可笨手笨脚折腾半天,在老爹的解说下,才总于搞懂了使用手法,一瞬间,五体投地,差点跪了。

老祖宗的智慧,不简单啊!

六种药材,地黄是君药,其他五种是辅药,按比例将药粉混合,加入炼蜜,缓缓搅拌均匀,捏成豆大的小蜜丸。

最后一步,就是干燥、包装。

江父回到自己的屋子,打开箱子,取出一堆用来装厚朴丸的小瓷瓶,乐呵呵的回到正屋,准备计量装瓶。

“爹,就用这个瓷瓶吗?”

江平安旋转手中的小瓷瓶,光溜溜的青花瓷,看着是精致细腻,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阿呆,有什么不对吗?”江父见儿子皱眉,困惑地问道。

“爹,你用这瓷瓶装药?回头客如何找你?”江平安沉吟片刻,觉得应该启发一下朴实的老爹。

“看病哪有回头客?”江父憨厚笑了笑,将小瓷瓶一个个整齐的码在桌面上,“做医生的,哪能指望病人常得病?”

江平安张了张嘴,哑然失语。

自己的销售观念,来自于前世的信息时代,各种营销理念层出不穷,江平安当年在急诊中心担任副主任,就时常被医药代表花式骚扰。

药品器械的营销手段,也是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这些理念,太新奇了,古板的老爹和心疼钱的老妈未必接受。

江平安欲言又止,将到嘴的话,又咽回肚子里,先看看吧,等老爹探探路,碰个钉子未必是坏事。

江平安心中一定,小胖孩憨憨一笑,帮着江父将称量好的药丸,逐一倒入瓷瓶中。

翌日……

江平安就偷偷背着老爹,前往老爹购买瓷瓶的瓷器店,烧品轩。

烧品轩,就在甜水巷,离三笑堂也就隔了四五家店的距离,门面不大,古香古色的橱柜内,摆满了大小各异的精美瓷器。

店主姓方,是位中年大叔,光着膀子,满头大汗的从后屋出来,笑着朝江平安打招呼:“这不是阿呆吗?怎么你爸没过来?”

“方伯好。”

江平安乖乖的躬身施礼,随即从兜里掏出一个小青花瓷瓶,摆在柜台上。

“方伯,这是我爹常订的小瓷瓶,您还有印象吧?”江平安扬起小脸,温声温气说。

方伯抓起瓷瓶,看了两眼,下意识点点头,可望向江平安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