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新奇的观点,肯定不是王镐这小子能想出来的,背后肯定是田十一啊。
这时范大成突然站了出来,很是把王镐的理论夸赞了一番。然后范大成便又说了一番新的理论出来,明确表示不应该征讨金国,再一次让满朝文武大臣刷新了三观。
范大成的观点是建立在王镐观点之上的,他先是完全肯定了王镐的说法,然后又说起大宋朝国内的情况,尤其是黄河以北的民不聊生和恢复生产的困难。
最后范大成提出结论,王镐说得对,金国一定要打。但是大宋朝的国力已经损失得很厉害了,所以这仗应该让天赐军去打。
天赐盟和金国打起来,双方都会实力大损,坐收渔人之利的自然就成了咱大宋朝。如此一来,岂不是更好?
“卑鄙小人。”王镐怒视着范大成骂道。
范大成撇了王镐一眼,不屑地说道:“太尉大人莫要忘记了,你是大宋的臣子。”
这话实在太损,立即就把王镐给噎回去了。
被范大成这么一搅合,出兵的希望立即渺茫起来。有那急于立功的武将再次出班启奏,说是打仗可以练兵,建议把新招募的士卒与现有的大宋禁军混编在一起,然后用金军这块磨刀石,来磨大宋新军这把刀。
这提议更是扯淡,立即就被众人给否了。把新军和旧有的禁军混在一起,哪里还是新军了,全都会成为老样子,那还招募新军干啥。
这时小太监悄悄凑到赵榛的旁边,说是太原镇抚使岳飞送来奏章。
赵榛接过来一看,岳飞竟然也是请战的,说是要趁着金军与天赐军开战之机,率领太原守军征讨金国。
镇抚使又不是大将军,职责是镇守地方,哪里有出兵征讨别国的道理,立即就让赵榛给否了。
扯淡的大朝会一直扯到晚上,大家各自回家吃饭。赵榛回到寝宫想了又想,把大宋的现状捋顺一遍,觉得此时确实不是征讨金国的时机。
以大宋的情况,起码也要三年才有与金军正面一战的实力,眼下还是好好训练新军,恢复黄河以北三路之地的生产才是正事。
另一边的田十一却已经抵达了辽东,但却没去事先说过的锦州,而是到了宁远城。
金军派出十五万大军绕过草原攻打天赐盟的北方,天赐军不还以颜色怎么行。田十一打算兵出山海关,攻打金国的产粮地。
王镐在大宋朝堂上说的那番话真的非常有道理。为什么打仗和打胜打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战火烧到敌国的土地上去。
想想后世的米国,就知道这套理论是从哪里来的了。
天赐盟的征兵工作一直很顺利,许多年轻人带着大红花,穿着精神的新军装,想着光荣立功后的荣耀,还有天赐军超一流的各种待遇,纷纷成为天赐军中的一员。只是他们训练的时间实在太短,想要上战场却是很困难的,除非把队伍里新兵的比例降下来,才可能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此时方和尚、李拼搏、刘光世已经各领了一万天赐军,迎着北方而来的十五万金军迎战去了。
那三万天赐军之中,新军的比例达到了三成,勉强保持着能顺利完成各种战斗任务的水准。至于战斗力,那得打了之后才知道。
只不过北面来的十五万金军正在与当地原住部落打仗,为的自然是抢夺食物。
方和尚、李拼搏、刘光世三路天赐军各自向北挺进着,至今也没与金军开战。
传回来的情报说,十五万金军好像正与“室韦二十五部”打得有来有往,而且落入下风的好像是金军。
三万天赐军已经去了北面,田十一想要兵出山海关进攻金国,兵力便显得捉襟见肘起来。
关锦防线的守军再一次进行整合,并调动起来。挤了又挤,终于挤出了两万人,同样夹杂了三成的新兵。
牛皋、林冲、吴春夏、关胜等将领率军出征,其中有林冲率领的七千骑铁。而王进取却留在后方练兵,天赐军需要更多的骑铁,甚至是骑铁兵团。
金国山海关附近,自然是金军重点布防的区域,广宁、义丰、望都、卢龙、安喜都驻扎着重兵,总数怕是不下五六万。
按理说这么大一片地方,又紧邻天赐军,布下二十万大军都不为过。问题是此时的金国与天赐军一个样,严重缺兵。
天赐军缺兵是因为地盘突然变得太大了,金军缺兵则是因为,近几年被天赐军打得太狠了。
此时金国的土地名义上比宋国还辽阔,天赐军征讨金国,竟然只派了两万人马,这实在是有些托大。
更过分的是,区区两万人竟然还敢分兵,同时进行两线作战,这就显得有点看不起人了。
天赐军虽然分了两路,但却步步为营不急不躁,缓缓向前推进着。
在天赐军手中吃过多次大亏的金军空有骑兵在手,却不敢出城野战,反而一个个缩在城里打算守城,让牛皋等人大跌眼镜。
对于拥有着大炮的天赐军来说,攻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