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章 河东三杰初相逢 子文向杰拜老同  山里城外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去中心校上学,离家就更远了,走路要四个小时,所以向杰必须要住校了。可是,住校就得自己开饭自己铺床,就是要带菜米盐油和棉被席子等等生活用品,这些向家都很紧缺。但是不论如何紧缺,这些东西不能没有啊。向杰妈妈爸爸还是左翻右腾,给他腾出了一些东西,给他装好袋。

开学那天,向杰带着简单破旧的行礼前往河东中心校,来到了河东街,遇到了家住学校不远的方表姑。方表姑非常喜欢向杰,也知道向杰家里困难,二话不说,就拉着向杰去她家里吃饭。吃完饭还要向杰住在她家里,不要住学校了,并且马上就去铺了一个床给他。表姑的热情加上表姑家条件很好,向杰也有点心动了,但转念又觉得不好意思麻烦姑姑,更不知道表嫂表哥会不会不高兴,反正心里就是不舒服,所以就谢过了她的好意,背起行李前往学校去了。

河东中心小学,是河东乡唯一的一所完小,坐落在红水河岸上,河东村的最上边。

向杰穿过坑洼不平的村间小路,来到学校大门口,只见一大群学生正围在通道里看墙上的学习园地并议论纷纷:“向杰是谁呀?谁是向杰呀?哪个村的……”

向杰顺着他们手指的方向一看,原来是欢迎新同学的学习园地上面有一篇作文,竟然就是他初小毕业考试时写的满分作文。他把学习园地全版都看了一遍,发现作文就他这一篇。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读书更快乐,更有成就感的了。他坚信,这里将是他求学路上的一个新的开始,新的里程。

走近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大的篮球场,球场四周是教室和宿舍,都是一层石砖瓦房。

报到之后,就安排了宿舍。宿舍里是摆得满满的木制双层床架,过道很窄,只够一个人通过。上床都被先来的抢光了,向杰只好睡下床。地板是泥土的,下床阴冷潮湿,所以学生们都不愿意睡下铺。

睡在他上铺的是一个叫刘小伟的同学,来自下河村小学。

开学的第一次周末班会,是选举班干部的时间。说是选,其实都是班主任游老师定的。班长是杨大壮,倒不是他成绩有多好,而是因为他牛高马大,身强力壮,威慑力猛,能使唤得了班上所有的人。他已经留级N多次,都快18岁了。当地流传着一句:“年年十八岁,岁岁五年级”的顺口溜,说的就是他。

副班长向杰,全河东乡成绩第一名。从成绩上来说,向杰是班长的不二人选,但向杰却是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班长职务难以胜任,所以就当了个副班长。

学习委员杨立万,学习成绩仅次于向杰。纪检委员刘小伟,学习成绩略逊于杨立万。劳动委员韦飞鸿。文艺委员是班上唯一的女生王小玉。

后来,向杰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新的老师和同学,其中教语文的方君老师是他最敬佩的老师。而杨立万和刘小伟是下河村分数最高的两个,后来与向杰并称“河东三杰”。

一直身居深山的向杰,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特别的好奇和向往。对于他来说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河西镇街市,他特别向往这个地方。这下好了,自从考上了高小,来到河东乡中心小学以后,想去河西街,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了。只要每逢街日,他就可以搭上渡船,不十几分钟就可以到河西镇街上了。

河西镇与河东乡一衣带水,隔河相望。虽然只是一河之隔,但各方面的差距却是天壤之别。河东乡隶属西南县,是革命老区,全国特别贫困县之一,穷乡僻壤,是经济资源极度匮乏的地方。而河西镇就完全不同了。河西镇隶属于丹州市,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交通发达。仅仅一个黑山矿,就已经世界闻名了。河东乡的街市都不算是街市,只有几家小商店,几个小粉摊而已。河西镇可不一样,地处三县交界交通要道,陆路水路交通都很方便。有供销社,信用社,邮政所,新华书店,电影院,录像厅等等,以及热闹非常的街市。每逢街日,附近三个县的十几个乡镇的人们都络绎不绝的赶过来做买卖。其热闹程度,在方圆百里,无可匹敌。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河西镇独特的经济地位。这些都足以让河西街成为当地民众钟情向往并津津乐道的地方。

向杰和别人一样非常向往河西镇,但不同的是,他向往的是新华书店和电影院,录像厅。买连环画,看电影录像,成了他上河西街最主要的目的。

这一天中午放学了,向杰就叫杨立万,刘小伟和韦飞鸿等十几个同学一起上街:“上街啰。”

同学们都欢呼雀跃地响应了:“上街啰。”

唯独杨立万不屑地说:“老上街有什么意思嘛?不去。”然后就回自己的小房间独自钻研数学难题去了。

杨立万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苦苦撑起家庭,经济也是十分困难。好在他有个舅舅就在河东中心校当老师,所以杨立万就自然而然地在舅舅家里吃饭住宿,条件反而比其他同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