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好过。
至于蒯氏兄弟,哭的就是虚情假意,还有对刘表临死前最终的决定深深的不满。
蒯氏兄弟,还有荆州其他本地士族的领袖们,都希望看到刘琮继承刘表的大位。
原因很简单,他们希望有一个软弱并容易操控的主公,就像昔日的刘璋一样。
这样一来,他们才能在保住现有地位的同时,在权柄、势力上更进一步。
而刘表这次不但让刘琦接掌荆州大位,还特地把刘备一伙人都给叫了回来,很明显就是怕本地士族们不服从刘琦的命令,让刘备给刘琦撑腰,压制士族们。
至于以后刘备会不会找机会夺了刘琦的位子,刘表虽然有所考虑,但他已经顾不了太多了。
再说,最后即使真的是便宜了刘备,也比便宜了曹操要好。
一来刘表本就对曹操怀恨在心。
二来,刘表知道即使刘备夺了刘琦的位子,也不会加害于刘琦,至少他这刘家一脉的香火还能延续下去,就算不能万世富贵,至少也能福荫子孙数代。
当日,接任荆州大位的刘琦,先是将刘表的遗命公之于众,然后下令好生安葬父亲的尸首,并急于接手荆州十万大军的兵权。
尽管蔡夫人和蒯氏兄弟都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但在看到刘备,以及其身后张飞、赵云二位虎将都在替刘琦撑腰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局势已定,再无逆转的可能。
蒯氏兄弟的本意,是扶持刘琮上位后,以威逼利诱等等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劝说刘琮向曹操归降。
这样,士族们的利益就能得到最大化。
但是刘表显然料到他们的计划,而且利用召回刘备、刘琦的方式,将他们的计划完全粉碎。
蒯氏兄弟开始有些后悔了,如果用最极端的方式,干脆拦截住刘表的信使,也许就能避免陷入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
只是这样要冒的风险太大,不到最后一步,他们也不愿意如此兵行险着。
但正是这份犹豫迟疑,才让他们如此。
另一方面,刘琦和刘备,可没有心思去理会这些鼠目寸光的士族们,而是在集中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力量,积极备战。
十万大军原本有至少一半隶属蔡瑁统领,眼下蔡瑁已死,刘琦和刘备想完全掌控他们,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最让刘琦、刘备二人感到头疼的,还是军心不稳,以及士族们在想方设法散播一些避战的言论,大体就是在蛊惑人心,让更多的将士们,尤其是军官阶层的将军、校尉们丧失战意。
而且,除了襄阳外,荆州其他郡县的太守们,不是持观望状态拒绝向刘琦施以援手,就是暗中通敌,打算与曹操里应外合,在恰当的时机出手,给予刘琦、刘备他们致命一击,然后再向曹操邀功请赏。
当然,这个所谓的适当的时机,是指刘备、刘琦穷途末路时,他们再蹦出来补刀,曹操也不会指望他们会卖命地损耗自己的兵力,在战事初期就配合曹军进行夹击。
但就算是这样,这种种不利因素加在一起,也足够让刘备、刘琦二人焦头烂额了。
而诸葛亮,正是最忙的一个,他既要接管诸多政务,维持荆州各地的正常运转,同时还要为主公出谋划策,管理军务。
虽然曹军一直没有发动进攻,但诸葛亮觉得局面反而在逐渐恶化,甚至失控。
尽管自家人们已经不知道截获了多少封荆州其他郡县太守、县令与曹操往来的书信,但是刘备、刘琦还有诸葛亮他们,也只是敢扣下书信,却不能用书信去质问那些不忠之臣。
否则,必然会激起他们的怨怒,甚至会引发大规模叛乱。
到那个时候,曹军再挥师渡江南下,如饿狼般杀向襄阳,则万事休矣。
“又是一封,大哥,公子,俺真想生撕了这个与曹贼勾结一气的畜生!”
帅帐之内,张飞把属下刚截获的一封书信在桌案上用力一摔,怒气冲冲地朝着刘备和刘琦二人说道。
刘琦见状先是一声长叹,然后无奈道:“先父在世时,曾待他们不薄啊!可如今,他们竟然都做了背主投敌的奸贼”
“公子无需悲痛,依在下看来,这些人认定我们会败,大多都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才会做出这等事来,并不一定全是要按照书信中所说的那样,与曹操里应外合对付我们。”
刘备看得就比刘琦要透彻得多了。
刘琦叹了口气:“皇叔说得是,可他们不打算派兵来增援襄阳,这是事实”
每个太守手上,都有多则一到两万左右,少则数千的部曲,如果能他们都愿意率军来增援襄阳的守备,众志成城,未必不能抵御曹军的进攻。
之后,刘备与刘琦二人,按照诸葛亮给出的计划,开始利用手中的兵马,为襄阳布防。
对于他们来说,驻守襄阳固然重要,但如果真的想击退曹军这次攻势,就必须阶段性地依次阻击曹军。
这首要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