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5 历史  象棋俗人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冯清风,是一个死去将近二十年的老人。

也是象棋历史上抹不去的耻辱。

说起冯清风的过往,又不得不提起一个人,那个人正是谢逊谢侠逊,谢逊是可以说是历史上地位最高的象棋棋王。

他的成就不单单指的是他高超的棋力,而是他天生就有一颗“精忠报国”的忠心。他6岁学棋,10岁开始研读象棋古谱韬略玄机,棋艺便从那时就享誉乡里,被当地人称之为“棋中神童”。13岁就读私塾,因家境贫寒而退学。时与温州棋魁陈笙战成平手,名噪东瓯。后与林奕仙互相切磋共进棋艺。1908年报考小学师资,任白沙小学教员,翌年任教湖门小学。后经戚友帮助,考入温州师范学校,未三月,因父病故辍学,后任教于龙湖小学,担任教育会书记。

他在青年时,就把道光以来的国耻排成残局,发布在各种爱国杂志上以倾吐爱国之心。其中最著名的莫非于他编排的八国联军残局。

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已经年过半百的谢逊更是将妻儿送回平阳老家,只身来到金陵请缨救国。无奈当时的政府对此置之不理,谢逊报国无门,心急如焚。后逢当地政府准备派五位巡回大使去出国募捐,其中赴欧四人已定,惟去南洋的苦无人选。于是谢逊在当地知名人士的保荐下,成为了南洋的巡回大使,创下了累计捐款5000余万元,归国参加抗战华侨3000余人的惊人记录。

曾有人这么形容他这传奇的一生,说“胜者所用败者之棋,明乎此义,复兴华夏何难哉!”也有人赠题词一帧送他:“虽剩一兵一卒,亦必抗战到底,必得胜利而后已。”

他就是这样一个传奇的象棋棋王,关于他的资料有很多,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谢侠逊。

当时,也正是因为谢逊,侵略者也十分痛恨华夏象棋,甚至厌恶程度超过了当时他们所认为的华夏第一国粹围棋,为了彻底击败谢逊还有他所代表的华夏精神,侵略者还专门找到了一个象棋手,与他对弈。

而那人正是冯清风,冯清风比谢逊晚出生三十年,出生在一个远近闻名象棋村的他,被当地村民誉为千年难得一见的象棋天才。

在侵略者的炮火洗礼下,那个象棋村除了冯清风以外,基本上都英勇就义了。

冯清风是苟活下来的,他是被母亲藏在水缸里才幸免遇难。

原本按照正常的剧情发展,经历了这段痛苦过往的冯清风应该会为村民报仇,投身于革命事业。

但他最后却让所有人意外的加入了侵略者的队伍,成为了侵略者残害同胞的爪牙。

后来有很多崇拜冯清风的人,为当时冯清风的作为洗白,说他是迫于生存才为侵略者下棋。

但老周知道,冯清风可不单单是为了生存,他还为了收集华夏各地的象棋棋谱才加入侵略者的队伍。

而收集全国各地的棋谱,并不是为了保留华夏文化,只是单纯的想让自己的棋力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圣”境。

当时,作为侵略者手下象棋下的最好的棋士,他被侵略者派来和谢逊下棋。

谢逊当时年岁已高,而冯清风正处于青年,两人交手两盘互有胜负。

而谢逊在第三盘的时候,体力明显有些不支,于是这个传奇的老人想到了一个“拖”字决,那盘棋他们两从日出下到日落。

年轻的冯清风虽然占据着体力充沛,思路敏捷的优势,但是因为阅历还有心态等的问题,他最后还是输给了老成的谢逊。

至于故事的后来,冯清风在此战过后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当华夏民族赶走了侵略者后,冯清风也随着战败的侵略者回到了他们的国家,加入了他们的国籍。

兜兜转转几十年过去,冯清风又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代表着某国参赛棋手的他,已经年近七十,虽然岁数不是棋手巅峰的他,棋力却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说是圣,也不足为过。

他不但轻松击败了华夏派来友好交流的十二位知名棋士,还用十七手快棋击败了当时堪称无敌的人工智能。

他也因此成为了不少人眼中的棋圣。

不过,后来,他还是输了。

因为老周出手了,岁数和棋力相近的他们,留下了一盘千古名棋,那盘棋正是“燕不归”。

其实当时的老周棋力略逊于冯清风,但是老周却另辟蹊径的用着象棋摆出了和谢逊青年时一样的爱国残局,而那份爱国残局,也彻彻底底击溃了冯清风这么多年来冰冷残酷的内心。

燕不归,燕不归,雏燕不归空巢晚,一汀烟雨落花寒。

而老周也在此战过后,彻底突破到棋圣之道,归隐于俗世之中。

至于冯清风,也在此战过后的十年,客死于异国他乡。

而他的遗愿,却是葬在故土。

听到是冯清风的推算,老周自然也相信了。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