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3章 乾隆朝造反难吗  风起南洋1784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满清的官吏借着改土归流的时机,将原本安龙的土司驱赶,然后让其他地方忠于满清的土司、地主、高利贷者纷纷进入这里。

他们与当地农村中的土目、亭目、把事勾结起来共同剥削、压迫农民。

新来的土司,不仅强迫农民近乎免费的为他们耕种,而且平时还要强迫农民为其服各种劳役。

封建地主、官吏、乃至差役兵士也利用一切机会敲榨勒索人民,连布依族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也会被指为违制而受罚!

苛捐杂税多到甚至布依族人都不敢举行婚礼,因为结婚也得交税。

至于原本布依族人所拥有的土地,也都全部被他们霸占,剩余的布依族人就只能继续往深山里面去讨生活。

而当他们在深山里又开垦出熟田后,土司、地主、官吏又会‘恰好’知道,随后把他们熟田收走,留下勉强能度日的粮食和种子,再把他们往更深的山里面赶。

说白了,这些黑心的土司和官吏就是把这些人当做免费开垦荒地的工具人,跟叶开在九龙江真腊人地盘上实行的政策差不多,只是满清这边弄的更加残酷和无情。

这种连牛马都不如的日子,当然激起了布依族人强烈的反抗,而一个叫做王囊仙的小姑娘,仿佛就是为这场反抗而生的一样!

王囊仙原名叫王阿从,囊仙是尊称,就是仙姑的意思。

王囊仙自幼习武,能在山间如同猿猴一般飞攀,她还熟知草药,精通古老的布依族萨满宗教,经常免费为山上的布依族人治病和举行祛病祈福的仪式。

因此深得山上的布依族、苗族和穷苦汉人的喜爱,布依族人叫她为囊仙,汉人则称他为皇仙娘娘,

有了这样的声望,无法忍受压迫,准备反抗的各族人民,就自然而然的汇集到了王囊仙的旗下。

其中以布依族悍匪七绺须韦朝元,以及他的弟子王抱羊、李阿六,还有认为自己能干一番大事的汉人文士桑鸿升等人最为著名。

安龙北乡洞洒寨,王囊仙等人正在为了起义做最后的准备,在这个时空,安龙的布依族和苗族人受到了比原本历史上更为严重的压迫。

主要的原因就是四处都在传说,说王囊仙从天上为布依族人请下来了一亩能打600多斤米的神粮。

这可就不得了啊!现在的满清,大部分的田地亩产都在300斤上下,而且这还的是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不缺灌溉的情况下。

而在安龙府的高山上,一亩能产个200斤,就算是丰收了,至于一亩能产600斤,那是听都没听说过的,必然是神粮无疑!

是以安龙府的大小官吏,地主豪绅更加疯狂的迫害山上的布依族人,而且还屡次组织队伍,想要抓捕王囊仙问出神粮的来源,都有神粮了,不得有什么神仙宝藏之类的?

但其实之王囊仙自己知道,她就是比普通人厉害一些的女孩子,没有从天上请下神粮的本事,那些神粮,实际上是韦朝元从南边带回来的番米,或者说叫玉米!

说起玉米,不少人都把他当成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神粮,似乎一种上这玩意,全中国的农民就可以不挨饿了。

可是认真想想,就知道这完全是扯淡,玉米要有这么神,解放后,改开前,为什么还那么多的农民挨饿呢?

而这个时候玉米,那就更加坑爹了,后世的高产玉米一亩差不多能达到1000-1200斤一亩的收成,但是现在王囊仙等人手里种的每亩能产个500多到600斤的玉米,都是经过严格选种的。

作为一个穿越者,叶开当然会注意到玉米、红薯和土豆这样高产粮食,但真正的接触到之后,叶开傻眼了!

玉米虽然传到中国一百多年了,种植的地区还少的可怜,大多数的农民见都没见过,乾隆早期,盛京将军甚至还把沈阳城外种的玉米当做稀罕物,送到宫里让我乾隆尝尝鲜。

而且玉米的产量也很坑爹,跟后世那些经过嫁接选种的抗旱、抗虫玉米比起来,现在的玉米跟后世的玉米,就好像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现在玉米抗旱和抗风能力极差,也不抗病虫害,一点轻微的蚜虫就能让你颗粒无收,一阵风来就能把玉米全给你吹翻在田地里!

而且亩产也低,堂堂穿越者神器,亩产竟然比交趾之地的三熟稻田产量还低!

当然,这时候玉米的毛病虽然多,但叶开是知道,它确实是未来可以用来救命的粮食的,只是这就需要长期的选种、选育,而且它还有不占良田的优势,可以在坡地和山地大量种植。

所以刚刚成立义信大学的时候,叶开就在义信大学成立了农学系,专门用来培育高产玉米等。

经过三年左右的培育,义信大学的教授,毕业于海德堡大学,还差点被选入普鲁士科学院的生物学家叶选武,终于培育出了相对合格的玉米品种。

这种新品种玉米,既抗风又抗旱,亩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