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05章 钱!钱!钱!  我的大号是皇帝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温体仁是真正的户部尚书,其他人都是挂虚衔的。

户部到底有多少钱,温体仁自然是最清楚的。现在不叫苦等到什么时候?

拼命的叫。

大叫特叫。

崇祯皇帝渐渐的听出其他的味道来了。

东江镇只是一个由头。

要钱才是真的。

内阁想要加赋。

又想额外摊派赋税。好像辽饷那样。

明末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钱的问题。一切问题的根本,都是钱。

朝廷没钱了,所以崩溃了。

放着富人不收税,专门朝穷人下手,结果穷人的负担越来越重,活不下去,只有造反。

流民越来越多,赋税越来越少,于是继续摊派,继续加税。于是负担更重。于是流民更多。于是继续摊派。继续增加流民……这是死循环,绝对不是依靠加税可以解决的。相反的,必须是松绑。狠狠的松绑。免除普通百姓的所有赋税。

而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搞到钱。

这就涉及到根本税收政策的改变。

必须对10%的富人下手。

但是崇祯皇帝暂时不会提出来。先让自己的小号试试。

他已经在江南挖了一个大坑,就等着某些人跳进来了。

必须从江南“挤”出钱来。

江南那么富庶,弄几千万两肯定没问题。

搜刮的狠一点的话,上亿两都不是问题。

都说京师的大户人家富庶。

其实和江南的土豪相比,只能算个屁。

就是他老爹杨延德的手里,随时都有几万两的纹银在手。

而好像杨延德这样的地主兼商家,在江南不要太多。很多地主豪强家里的纹银,都埋在地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没动过。

什么?

钱庄?票号?银行?

这些东西不是没有。但是始终让人感觉不安全。只有深埋在自家的院子里,才是最可靠的。

杨峥自己的老爹杨延德,就在后院埋藏了至少三万两纹银。

而这个后院,从他有记忆开始,都是他的老娘苗小环在住。

你说她守护什么?

不就是守护这些白花花的银子吗?

如果有金子,也埋藏起来。

江南已经有两百多年没有经历战乱,天灾也很少,大户人家确实非常富裕。

苏湖熟,天下足,绝不是说说的。

松江府的织造业也是举世无双的。

三林塘因布市而繁荣昌盛,成为松江府纺织中心之一,每天上市的标布达上万匹。民间流传“收不尽的魏塘纱,买不尽的三林布”,可见其盛况。三林塘标布工艺讲究,布身光滑洁白,宽一尺二寸,深受各地的欢迎,行销京、秦、晋、甘等地,交易颇大,动辄白银数十万两。

要说松江府天下最富,绝对没有人反对。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白花花的银两,到不了朝廷的口袋。

银两不流通,商业没有活力。

“放弃东江镇,每年能节省纹银七十余万两……”温体仁悄悄观察崇祯皇帝的脸色。

他们都知道,崇祯皇帝还有个特点,就是不愿意花钱。

本来好好的一件事,一旦别人告诉他,要花很多钱,他立刻改变主意了。

裁撤驿站就是这样来的。不知道是谁出的馊主意,崇祯皇帝听说可以省钱,立刻就答应了。结果闹出一个李自成。

某件本来很好的事,如果需要花钱的话,崇祯皇帝马上又犹豫了。

现在杨峥当然不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这个东江镇,不管花多少钱,都必须守住。还需要扩张。

可惜,眼下的总兵官黄龙能力显然相差毛文龙太多,守成有余,开拓不足,只能是暂时先用着。

只要东江镇还掌握在明朝的手里,后金鞑子背后始终有根刺。

不管这根刺的锋利程度如何,对后金鞑子都是一个致命威胁。

“东江镇不能放弃。”崇祯皇帝瞪了温体仁一眼。

“陛下,登莱战事,已经消耗纯银一百多万两……”温体仁急忙改口。

登莱,就是山东的登州、莱州。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就是在这里叛变的。

如果没有意外,他们三个很快就会带人北上,投靠后金鞑子。摇身一变,成为大名鼎鼎的汉奸。

朝廷军队清剿不力,士气非常低落,以致战事旷日持久,久拖不决。不但是耗费大量资财,还使得登州、莱州几乎成为一片白地。民不聊生,流民遍地。昔日大明的登州水师,早就荡然无存。郑和下西洋的风光,仅仅是残存在遥远的记忆当中了。

“悔不该杀孙元化。”崇祯皇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