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16章 舶来品  我的大号是皇帝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胸前悬挂着十字架的传教士。

杨峥的眼神顿时就眯细起来了。晕哦,西洋的传教士都已经来到了常州府了?

突然想起汤若望……他好像就是传教士?他好像好没死?

孙元化好像就是第一批皈依的华夏人?

徐光启似乎和西洋传教士也是关系很密切?颇有皈依的倾向?

依稀间,杨峥还想起一个词:西法人。

什么意思?

就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人。

自从葡萄牙的红衣大炮传入以后,朝廷上下,有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了中外差距。

其中,孙元化、徐光启、汤若望就是突出的代表。其他人将他们称作西法一党。认为他们是比较另类的。甚至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那种。

人头涌动,叫卖声此起彼伏……

这是明末吗?

感觉完全没有末日迹象啊!

乍一看,还以为是盛世呢!

难怪生活在这里的人会醉生梦死,夜夜笙歌,纸醉金迷。

完全没有危机感啊!

北方的战事对这里丝毫没有影响。

最大的影响,就是多了几个流民。

如此富庶的江南地区,怎么会沦陷于鞑子之手呢?

难道就是因为太富庶了,太安逸了,太生平日久了,所以已经没有血性了?

有可能。你看辽东铁骑,就是战火中成长出来的。

可见,指望江南地区的百姓打仗,估计是很难的。

大明朝的战斗力,还得依靠边军。

江南可以做点什么?

当然是充足的后勤支援啊!包括粮草、金钱等等。

当务之急,就是解决财政问题……

忽然看到什么,情不自禁的走过去。

红薯……

土豆……

辣椒……

居然有人在路边摆摊卖?

走过去仔细的看了看。没错,的确是土豆、红薯、辣椒。

红薯这个时候应该是叫做番薯。

汉唐的时候,外界传来的物种,基本上都带一个胡字,如胡椒、胡萝卜之类的。

在宋朝、明朝,但凡是外国传来的,都带一个番字,意思就是番邦。如番薯、番茄等等。

到了满清,天朝上国的地位急促下降,外国传来的东西,都带一个洋字,例如洋火、洋皂、洋枪之类的。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秦汉三国,两晋隋唐,宋元明,天朝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到了满清就被蹂躏了。

好像还有一种,似乎是木薯?它好像也是舶来品?

看来,这些从南美洲传过来的舶来品,现在已经是开始民间种植了。但是产量应该不高,种植面积也不会很大。

否则,肯定不会是摆摊零售的。而是一筐一筐,或者一袋一袋,又或者是车辆运输。

什么车辆?当然是畜力车了。难道还指望机械动力?

估计对它们的用途,也没有多少人清楚。

甚至,可能还有人担心它们是否可以吃。

毕竟没有人大力推广。完全是依靠民间的自发的行为。推广速度非常慢。

中原、西北、北直隶、辽东等地区,说不定还没有。

偏偏这些舶来品,最适合栽种的区域,就是三边啊!

那三边?

西北、华北、东北。

刚好是覆盖了九边重镇等亟需粮食的区域。

粮食很重要。

尤其是现在灾荒时期。

陕西的流寇是怎么来的,因为没有粮食吃啊!

为什么流寇的队伍会越打越多,因为没有饭吃的流民太多。只有跟着大队伍,才能找到吃的。

是他们自己不想种植吗?

当然不是。

是种植艰难。产量很低。还要上缴沉重的赋税。

此时此刻的大明朝,正处于小冰河时期。气候反复无常。主要是旱灾居多。水源严重不足。很多田地无法耕种。

其中,陕西就是灾情最严重的。孙传庭递来的奏章,明白无误的记载是十室九空,赤地千里。

从外地输送粮食到西北地区。不划算。也不可能。必须自力更生。

即使是朝廷免除陕西的全部赋税,当地的百姓,也得自己种粮食。

然而,关中一带,渭河两岸,在大唐时期,乃是最肥沃的土地,现在都已经是非常干旱了。

没有足够的灌溉用水,水稻就无法种植。

小麦的产量非常低。一亩地不到两百斤。

只有红薯、土豆、玉米、木薯这些比较抗旱的作物,才能顽强的生长。

它们的产量也是非常高的。

虽然这些舶来品的产量和后世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