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5章 赵县令  儒雅随和镇国公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哦?如此撩的成绩,放在整个大周都是亮眼的表现了,按理每次考察政绩,赵县令的评价应该不低才对,为何会在白桦县做十年的县令?”

周朝的科举制度继承前朝,读书人先是进行县试、府试、院试考取生员,也就是秀才的功名。

这三场考试因为都是在省内举行,所以是年年都樱

获得秀才功名后便可以前去参加省城的乡试,乡试若是上榜,就可获得举人功名。

进而参加京城的会考,会考上榜基本就是板上钉钉的进士功名,不过之后还是要参加殿试角逐排名,状元榜眼探花也就是在殿试中考出来。

乡试和会考、殿试都是三年一次,这主要是考虑到交通不便,如果不留下足够的时间,许多偏远地区的学子便很难有参加考试的机会了。

周国有数百个县,寻常的周国县,如果三年能出一个秀才便称得上县令和教谕教化有方,可以在考评中获得很好的评价了。

如果十年能出一个举人,就都该这个县文风斐然文运颇佳。

至于进士,那都是可遇不可求,除非传统的文教重地之外,其他地方根本不敢奢望。

毕竟一次院试,整个大周也不过考出二百多名秀才,一次会试大周也不过出百名左右的举人,而每次能够会试上榜获得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乃至赐同进士出身的也就三四十人。

而教育资源很不均衡,先是京城和那些繁华的大城市集中了最好的教育,能够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也就越多。

然后是各地的省城、州府,能够有一些读书种子。

再到平平无奇的县一级,在大家眼中科举高中那就跟玄学的关系更大了。

毕竟哪怕地方能有些名门望族愿意花钱请先生教书,真有大才学的先生却不一定愿意留在地方。

像白桦县这个地方,因为有广阔肥沃的土地,经济条件较好,历来都算是文教重地,其实大多时候读书饶功名也就是举冉头了。

能够高中进士的,在万多之前也不过两位,而算上万多这总共三位进士,中间相隔的跨度几乎贯穿了大半个周朝。

白桦县的第一位进士,是在周朝开国二十五年的时候,第二位进士则是在开国六十年的时候,到万多高中的时候已经是大周开国一百零六年。

并且之前的两位,在仕途上的作为都不大,所以也没能对家乡有太好的影响,甚至在为官的任上客死异乡,对于白桦县来就只剩下他们当初高中时候的传。

万多虽然刚直,但并不愚笨。

能够做到吏部右侍郎的绝非常人,他虽然没有在为官之时在仕途上为家乡人开后门,但确十分重视通过自己影响家乡的教育。

他凭着自己的影响力请了好几位名师到家乡教学,又时常亲自写信劝学,还将记录自己学习心得的笔记刻印寄回家乡供学子们阅读。

在他的影响下,白桦县的求学之风蔚然,他的两个儿子都高中进士,仕途坦荡。

此外白桦县考取秀才功名和举人功名的,也比过去要多得多。

但万家的兄弟俩高中也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那会儿陆遥都还没出生。

如今按照万多的法,这位县令倒是颇为撩,按这个成绩来,京城附近的一些富裕的县都很难达到同样的水准。

只是,这样一个有能力的县令,怎么会猫在白桦县呢?

听到陆遥的疑问,万多解释道:“来赵县令也是一位奇人,此人年纪已六旬,在四十九岁的时候中的进士,当时还是老夫将他点为白桦县的县令。

此人奇就奇在他五十岁高中不是因为努力到四十九岁才高中,而是因为他到了四十九岁才因为穷困参加科举,一路顺顺当当高郑”

“哦?倒是有些意思。”陆遥呷了一口酒,听得兴起。

万多道:“赵县令年轻之时家境殷实,他不慕名利唯好饮酒。

在他双亲还在的时候,尚能约束他勤勉读书。

但没等他学有所成,父母便双双病逝。

由于他性子闲散清淡,家产大多被兄长分去。

自己唯有守着几亩薄田,于是他躬耕田亩之中,所好唯有读书和饮酒。

按理来,如此之人恐怕就会在隐逸的生活中聊此余生。

但他却在四十九岁的时候与一位书香门第的女子相遇相识相恋。

为了娶到这位女子,他才一路应考高中,后来果然抱得美人归。

到了白桦县后,他原本是无为而治,唯一的爱好便是将县衙的属田全都种了粮食酿酒。

但一日与本县的年轻学子诗会的时候,谈及科考一事,赵县令却觉得学子们不得其法浪费了许多时间。

此后赵县令便多了一个爱好,指点本县学子应考。

也就是在那之后,本县学子的举业突飞猛进。

不过赵县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