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五章 脍不厌细  扶汉季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据《周礼》记载,居民二十五家为一闾,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

“小老儿斗胆,敢问几位尊驾来蔽坊是公事,还是私事?”

见到刘辩这一群衣着华丽,谈吐不凡的人一齐涌进来,汤饼间的老板有些忐忑不安的迎了上来。

要知道,商者本轻贱,连豪商巨贾走出门都会被人轻贱挑事,更何况他这种小门小户的汤饼间的小商人了。

面前这些人衣着华丽,看着就像来自官府豪门,如果是寻常衙门的小吏的敲打或者敲诈那还好说,忍忍也就过去了,可若是豪门膏粱子弟看不惯这间铺子的存在或者看不惯某个人,存心来找茬的话,那就只能自认倒霉了,要是有人砸了他的铺子,连官府都不会帮他们申冤的。

“不是什么公事,我家公子出行采风饿了,要到你这铺里吃些东西。”刚被皇帝从校场上哄出来的徐晃,见到自己一行人被这汤饼坊老板拦住了,极为严肃的说道:“还愣着做什么,你不想做生意了?”

“啊,做、做。”老板尴尬的笑着,两手往块发黄的墩布上不自觉的搓着:“几位尊驾里面请。”

老板见那为首的少年眉目俊郎,气度不凡,长得也不像是性格乖戾的人,在心底也是颇有些求泰一神保佑,这些人真的只是吃饭。

老板心里一横,侧身行礼,把众人迎了进去。

这里只是最普通的汤饼坊,从来只是用来接待底层百姓的,谋口饭吃而已,哪里来过刘辩这种阶层的贵人?

寻常人进来哪有这么许多的规矩要讲?

有些訾产的也不过是扯过一张几案,在几案上吃,或者就原地蹲下,端着自家的瓮,就在这吃就是了。

刘辩不行,就算他可以随意,他身边的徐晃也是个重礼仪的,绝对不允许刘辩跟这些普通人一个德行。

无奈,老板只得带着他的婆姨用大竹编就,外面挂着一张麻布帷,四面围了起来,从屋梁上垂了下来,隔出了一个私密的空间,里头摆放了半新的几案。

老板的一双儿女紧张的在刘辩面前站立着,然后才开始用稍白一些的粗麻的布将几案和几个陶瓷碗和竹筷抹了又抹,生怕刘辩等人不满意。

“好了好了,就这样吧,徐晃,给他们几个赏钱。”

刘辩看那对兄妹紧张笨拙的擦拭着用具,本来想试图舒缓一下气氛,想了想,还是让徐晃给他们几个新五铢钱。

这是民间比较通用的货币,是汉武帝时铸造的铸子,分量,信誉都比较高,在民间还算是受欢迎,在雒阳这种繁华的地方也自然可以拿来使用。

那对兄妹却像是受到了惊吓,擦拭的动作越发的笨拙了。

徐晃从怀里掏出了一把五铢钱,放在他们的手里。

身旁侍候的王昭有些看不过,将两人赶了出去:“都下去吧,擦个东西都擦不干净。”

刘辩瞥了他一眼,王昭立即住嘴了。

刘辩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管住自己的嘴。”

王昭这才如释重负。

王昭从袖子里掏出一块素绢,仔细将桌案的角落再次都擦拭了一遍后,讨好似的搀着刘辩在席上就座。

“公子,可是要吃些什么?”

徐晃问道。

皇帝看到随行的护卫分坐在四周,说:“饼铺里都有什么好吃的?我在家里吃的那些,都有些吃腻了,如果能吃到家里没有的就好了。”

公子说笑了,家里什么没有,若论食物精细,甚至还要比外间更胜一筹。”

王昭说道。

古时候人们的饮食种类不多,菜式的腾飞时期至少要到铁锅的诞生,调料的增加,少说也是唐宋之后了。

在汉代,烹调方式说来说去无非就那么几种,烹,烧,煮而已,只是宫廷里的更精细,做法更细致一些。

刘辩也明白这点,若是说来到汉朝的最大的遗憾,大概就是食物寡淡,种类稀少,味道翻来覆去也只有那几种了。

至于已经初具雏形的火锅,连刘辩都不是能寻常吃的。

刘辩不止一次想要改革食物,可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调料……

收回发散的思维,刘辩吩咐道:“那就上碗汤饼吧,包括我那些护卫,每人都来一碗汤饼,不够再添。”

见刘辩请客跟他们吃一样的东西,那伙护卫受宠若惊,一齐站了起来,对刘辩抱拳道;“谢公子赏食!”

这场面把那老板吓得够呛,扯着着妻儿连声应诺着,跑到后厨去了。

刘辩习惯喝晾过的开水,雒阳里也在刘辩的普及之下传着喝煮水的习惯,所以,现场倒是有凉开水,王昭为刘辩倒了一杯白开水。

徐晃,王昭二人在席间侍奉,徐晃才十九岁,是一个昂藏七尺,孔武有力的壮汉子,军旅的训练使得他也沾染了军旅的习惯。

他笔直的站着,犹如一杆标枪插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