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二章 分化长安  扶汉季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入了府衙,张让便让法衍,廖化身边大官员进来,依次站好。

然后拿出尺一诏,当众宣读诏书策命。

诏命的内容大体是皇帝赞扬了廖化清三辅,平贼寇的功绩,特诏拜为前将军,不封侯,将士皆有功,赐爵一级,赏钱,赏粮食,其次就是因为这些士卒都是黄巾出身,名不正言不顺,需要解散为民,只留千人为常置兵马,以备不时之需。

除了正式的官职以外,皇帝还特命廖化持节督三辅诸军,与新任三辅诸长官一同开设屯田,招募流民垦殖。

这个任命给了廖化极大的权限,等若是将整个朝廷对长安以东的军政都交给了廖化,廖化若是谋反,长安以东的各个地方都将乱成一团。

当然,有廖化这样的积年老将带兵镇守三辅,又有堑函谷关的存在,刘辩因此便不怕任何人能东进,进而还能与已经收复的河东郡配合,形成对凉州西,南两个方向的战略钳制和军事威慑。

刘辩对廖化莫大的信任,不仅是法衍,就连张让,张诩都感慨不已,他叹道:“陛下识人之明、知人之忠、任人之当,当年那主持月旦评的许子将,也不如万一了!”

廖化不置可否,刘辩是对他报以极大的信任,但是同时,刘辩也大削了廖化的兵权,二万人只留一千人,其他人都只能化为屯民,在三辅屯田。

要么屯田,要么就是谋逆,自己选择!

皇帝对廖化莫大的信任,不仅是法衍,就连张让等人都感慨不已,他叹道:“陛下识人之明、知人之忠、任人之当,简直无有过之!”

他向众人,主要是对廖化一方的部属解释道:“陛下近来专心兵事、革新军制,减裁军队,亦不只是将军一部,连雒阳诸军亦被减裁许多,还请将军不要心疑呀!”

这句话就是带着一些解释与警告了。

为了体现刘辩一直以来的口号,团结一大撮,打击一撮。

拉拢廖化这样的降臣,让他们以身作则,为王前驱就成了重中之重。

在获得廖化等部将的拥戴之后,张让便准备与副使张诩分道扬镳,由张诩北上,去找韩遂,马腾等人

而张让则在办完分封一事后,便亲自前往弘农,见见那位为子所称赞的荀氏俊彦,同样,也是为了声援一个为陛下所重的辈。

……

弘农

袁氏四世三公,名动下,除了弘农杨氏能与其比肩以外,袁氏就是大汉朝一等一的高门大族。

想当年为林抗阉宦,袁杨一体,彼此结亲,可谓声势惊人。如今杨氏选择在中央博出位,与袁氏在地方上建立势力的观点早已产生分歧,在短期内,杨氏在朝中几经波折,势力大减,袁氏在地方上称雄,问鼎下,以至于后世人重读这段历史时只知汉末的顶级豪强有袁氏,而不知有杨氏。

但从长远来看,杨氏才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最后赢家。

由于杨氏的立场也随着皇帝的态度以及朝政方针的变化而转变,对袁氏敬而远之,没了杨氏在地方上与袁氏争风头,汝南袁氏可谓一家独大,关东莫敢与之争锋。

而今袁氏,足足两人都在朝廷担当重任,即便如杨氏名望如何鼎盛,而今也要对袁氏退避三舍。

杨望乘坐着使者的仪驾,回到了弘农,与初至雒阳时的不安不同,杨望在经过了刘辩这么许久的培养,又见识过了杨彪等人在盐铁官营上的推诿扯皮,杨望早已经对这个家族不抱有什么好感了。

他这一次来到弘农的目的只有一个,夺回属于自己的正统地位!

杨彪老矣,杨氏而今的下一任继承人杨修常年在外不,年龄也不足以继承杨氏的大任,这么来,杨彪一脉在面对杨望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优势,这根本就是赐杨望的好时机!

转而,使舆至,奉诏述旨臣子下迎,莫敢不恭。

“臣述拜见使。”

杨述走到城门前,躬身向子使臣,皇帝近臣,杨望行礼。

“弘农尉且快请起!”杨望朗声道,连忙上前将杨述扶了起来。

这一声弘农尉喊得情真意切,使得让在场之人听得清清楚楚,杨望身为使,所的话自当代表朝廷以及皇帝的意思。

他这一句话,等若是抬高了这位名叫杨述的弘农尉。

杨述暗自欣喜,面上却惶恐道:“述不才,为弘农令署衙下治事,自上任以来,不曾立过寸功,如何能当使如此称呼?”

“诶,弘农尉何出此言!

朝廷明白其间的缘由,也知晓弘农尉出身杨氏,门第显赫,世代忠烈,辈出名臣。才名又广为下知,正该担当此任,替国家镇守一郡之兵事!”

“使辛苦,还请入府一叙。”

花花轿子众人抬嘛!

杨望脸上挂着礼貌的微笑,一边走,一边道:“我在雒阳时便听闻使君治下百姓殷实,民生安乐,兵戈武备,俱如往昔。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