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和甲申之变崇祯死后,大明文官武将大批开始降清后金,原因不外有几种。
第一,最早最普遍的是,与后金作战战败被俘的、和被后金围困认为自己没有希望赢的而投降的,如祖大寿、洪承畴、马光远,崇祯四年大凌河城上万投降的官兵、崇祯九年昌平总兵官巢丕昌等,他们并不是多喜欢后金,甚至还讨厌或者仇恨后金建虏,但为了保全性命,当他们选择生存活下去,就已定了自己的终生,回不来了。
即使回来了,也得不到朝廷的信任了。如黑云龙,原宣府、山海关总兵,回归大明后,明升一级为后军都督府右都督,留守京师,管神枢营右副将事,后又让其后又安排他负责收留管理自后金逃归的汉人。这明眼人都看的出恩养去军权了。
第二种是,如范文程等,人生不如意,投后金是为了出人头地、得到重用。
第三种是,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则是因为在大明受到排挤、迫害,一系列复杂的原因而降后金。
第四种则是,对大明朝廷贪污腐败、党争纷乱失望透顶,认为大明必亡,后金必胜,最后会入主中原之人。
还有一种就是崇祯皇帝亡后,一大批人以为君父报仇,借兵剿灭农民军,谁为君父报仇,便奉谁为主的说辞,也许是说辞,也许是真实想法,周大虎知道,不能以现代人的想法是非标准,来判断当时明朝官员士大夫的想法。
想到这里,周大虎心中有一扇大门,以前只开了一道缝,现在则彻底打开来了。对黎壮图剃发投降心中的一些鄙视和排斥已经没有了。说到底,明朝与后金之间的较量是全方位的,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为什么后金能入主中原,是因为皇太极收降吸收了大量明朝文武官员,掳掠了百万汉民,才有了入主中原的机会和资本,否则,机会在面前也把握不住。
正如三国曹操用人之策一般:“用其长,而不用其短。”为上者,当用尽其能,取之以长,而遮其短。
还有近十年大明就会灭亡,自己虽有比别人多出数百年的见识和知道历史脉络发展大势,但自己毕竟不是神仙,没有超凡能力,真的能击败那些身经百战的历史名人吗?不一定。不管后金皇太极、还是多尔衮,还是李自成、张献忠等,这些都是明末这一时候的人杰,万千人中杀出的幸运儿,绝不是自己一个没有军事经验和很少军事经验的人所能比的。
那么自己的长处就是以宽大的心胸广纳人才,再配以大事先知的优势,和历时中的教训,才能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标,并和这些人杰进行较量并最终获胜。
现在万里长路第一关,先过了这一关,守住代州城再说,此关一过,自己将有自保之力。
周大虎不由得喃喃自语道,“很期待啊……”
……
三天后清晨,代州城西门城墙上,周大虎、郭从候、知州孙中选等人脸色凝重看着远处建虏大营。
代州四门,南城门有天险滹沱河和系舟山,其河水河面又急又宽,汹涌彭拜,建虏在这里根本展不开兵力,在这里攻城比别处难上百倍,伤亡更会是别处的十倍。这里只要留兵若干,严密监视就可。但周大虎不放心,越是安全的地方,越是大意之处,周大虎决不会犯一些大意失荆州的错误,因此在那里放了自己的二百老兵和三百新兵,以防万一。
代州北城门,上北方向有雁门关,那里驻兵有数千大明人马,在这里攻城,要时时刻刻防范后背被人袭击,必须分兵防人袭击,攻城力度会减少不少,也不是建虏的最佳攻城所在。
剩下的就是代州西城门河东城门,而西城门一条官道南北相通,向南直达太原,因此有了题额“车辅晋阳”。
而太原援兵北上,必须经过代州西城门之官道而过,建虏只有驻扎在这里,才能而拒明军北上,这里就是攻城的最佳方向。
至于东门,可以作为进攻方向,或佯攻、或主攻出其不意都行。
分析虽然如此,但俗语说,“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战场上变化瞬息,往往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到最后一刻,胜败谁也猜不出来。
这次自己在北门和东门都只放了三百老兵,主力几乎全部放在了西城门。就是其他城门危急,也不怕,郭从候有五百骑兵和自己抽调出可以勉强骑马的三百周大虎自己的精锐步兵以及自己的一百多骑兵和斥候。遇到危险也能及时增援感到而扑灭。
想到这里,周大虎心中底气增加不少。
此时他身后,站着三个彪形大汉,满脸络腮胡子,天气不热却穿着薄衣,身上肌肉虬结,胸毛浓密稠厚,瞪着双眼,如野兽一般,精芒四射。
三人对着周大虎恭敬一礼,随后一人手指着远处建虏的军营,咿哩哇啦说了几句。周大虎身边的郭从候、孙中选吓了一大跳,双眼圆睁,指着三人向周大虎问道,“这是何人?竟说的是番语胡话?”
周大虎没有先回答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