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内侍抬头看了过来,盯看了周大虎半天,轻轻点点了头,随即微笑说道,“周参将免礼,不必如此客气,”
随即其便站了起来,将手边的一个黄色绸缎包袱打开,朗声唱道:
“周大虎接谕旨!”
周大虎见没有任何准备,如焚香、摆案,等接旨的准备,就要让他接旨,有些惊讶,但随即他反应了过来,立即上前一步,撩袍跪地朗声道:
“臣,周大虎,接我皇谕旨!”
周大虎跪地半天也没有听到念圣旨的声音,不由得抬头一看,传旨的公公正笑着看着自己,手中拿着一本黄色封皮的折子递了过来。
周大虎眨巴了两下眼睛,目光移向对方手中的折子,问道,“这就是圣旨?公公不宣读吗?”
宣旨的公公道,“这是密旨,里面有皇上给你的朱批回复,还有一些别的事情交代,只能由你一人阅看,此乃机密,勿泄之。”
接着,又从包袱之中,拿出两枚银制印信,交给了周大虎。
随后接着说道,“现在不用问,你看了密旨就明白了。”
周大虎恍然大悟,立即叩头谢恩道,“臣,周大虎接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身收好两枚印信和密折好,周大虎转向宣旨的太监,面带笑容朝对方拱手一礼道,“不知公公尊姓大名,何方人士?”
周大虎不介意结交一番,他是现代人的思想,对宦官没有多少反感,毕竟后世太多七八,什么样的人都有。
对方笑着看了他一眼,道,“咱家司礼监秉笔方正化,现在被皇爷擢北司,管理奏章。”
“咱家山东文登人。”
周大虎看着眼前这个有些魁梧,却有些斯文的公公,竟是在后世大名鼎鼎的大太监方正化。
其人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劣迹,最后在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时,担任总监保定等处军务之职,最后拒绝投降,力勇杀敌十数人,最后被乱刀砍死。而跟随他的一干随从,也全都遇难。
其死堪称英勇壮烈。
在崇祯十七年这大明最后的日子,人心已散,保命投降随波逐流,这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但他却是死的悲壮,做到了忠心,舍生取义。
人都是有追求的,但也是心中有杆秤,对这些美好的事情,如忠义、美丽、清正廉洁等等这些普世价值都是怀着尊敬、向往,也许在这纷乱残酷的世界中做不到,但不妨碍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向往的英雄。
周大虎心中也是一动,完全没有想到在这里,这个时候,认识方正化。
他心中有些激动,现在是一切为发展实力,这个方正化是崇祯皇帝身边的信任亲近内臣,不管是其人品、还是身份以及权力,都值得自己下功夫结交一番。
但这需要做的隐秘,自然。
不然,外官结交内侍,这是大罪。
刻意的行为,让人反感警惕。
周大虎上前一步,拱手道,“公公辛苦了,一路奔波忙碌,还请公公赏脸吃一顿饭,随便餐叙一番,公公是否赏脸?”
方正化顿了一下,低头思索了一会,抬头道,“也罢,就吃你一顿饭,明天再走。”
“咱家一路上的确是奔波忙碌,从京师出来,先到彰德府,没人又紧接着赶到了林县,还是人不在又再次赶到这里才见到周参将,却是奔波不断,见周参将真是不易。”
周大虎朗声一笑,随即向京师方向遥遥一拱手,郑重说道,“承蒙皇上信任,委任我河南、山西两地为职,建虏即将来袭,代州乃我之汛地,不可不慎,故而急来之。”
“一切招待不公,有所怠慢,还请方公公海涵。”
一听到建虏军情,对方方正化眉头一皱,急声问道,“紧急吗?”
周大虎肃着脸道,“方公公不用担心,建虏还在口外河套地区,回程到山西还需十天半月,这次大家都早有准备,建虏胆敢来犯我三晋大地,必叫他有来无还,铩羽而归。”
“好,好,借你吉言,如果大家都像周参将这样,英勇无畏,我大明何惧小小野猪皮建虏。”
方正化颔首而道。
但他同时也是知道,大明的军队都是以家丁为作战中坚,弊端丛生,一旦没了军心士气,数千人就是碰上数百建虏,一人退,全退,一人溃,整军而溃。
他方正化,从天启年开始入宫当值,可是亲历了大明在辽东一败再败,一溃再溃,从那时大明对建虏之战,就开始越来越困难。
想到这里,他更是理解周大虎之可贵之处,皇上为什么这么重视他了。确实是,对建虏能战而能胜的将士太少了。
方正化休息一上午,直到下午天快要黑的时候,宴席摆好,周大虎亲自过来相请,大家入席而坐。
宴席之上很是清静,只有周大虎和赵民二人相陪,方正化说话很是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