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零三章 只取一人  唐君子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长孙涣,洛阳人士,明经科。”

周邵抬了抬头,认真的记录好,这家伙纯粹是凑热闹的。

“颜昭甫,万年人士,进士科。”

“王允,曲阜人士,进士科。”

“赵穆,蓬莱人士,进士科。”

。。。。。。

周邵认真的记录着报考的考生们,这年头的科举,还没有过五关斩六将,只要自觉学问过关,通过地方选拔的士子,都可以来长安参加秋闱。

整整三的功夫,国子监贡院这才消停了下来。

总计四百六十一饶数字,让周邵忧心忡忡,李世民更是老脸漆黑。

这些人中,七成以上都是寒门士子,还有三成,便是各家纨绔。

五姓七望等诸多世家,只有寥寥数人参加,可能是怕皇帝面上不好看,万一来个鱼死网破,对大家都不好。

周邵耷拉着脑袋,从某种意义上来,李世民登基的第一次科举,已经完败了。

世家之所以称之为世家,除了知识上的垄断,就是因为他们有普通人所没有的眼界见识。

一个寒门士子,整日苦读,没有名师指导,只能靠死记硬背,又能有多大的本事?纵然有几个绝世奇才,那也是数十上百年才能出一个的妖孽,是个例,绝大多数,都是坐井观之辈。

世家子弟不一样,他们从就接受最好的教育,在父辈的关照下,见识诸多事务,甚至还有亲自参与其中的机会,眼界见识自然更上一层楼。

自古以来,皇帝明知道世家不可用,却不得不用,原因其实很简单。

世家之人,确实有本事,有经世治国之能。

而且世家之人衣食无忧,入仕之后,贪墨之事就不会有那么多,最多是为了家族的利益,做一些有损朝廷的事。

但是寒门士子不一样,没喂饱的饿狼,才是最恐怖的,一旦尝到了权力的甜头,就会越陷越深,最终走向深渊。

而且寒门士子见识终究有限,施政难免偏颇,这是没法子改变的事情。

纵然李世民有心提拔寒门士子,但是下读书人却也有自己的顾虑。

大唐子民三百万户,一千多万人,就算是读书人再少,纵观下,也不至于只有区区几百人。

很明显,这其中有人搞鬼,毕竟士子要想来长安参加秋闱,还需要下面考核,还需要尚书省确定。

而把持这层层关系的,就是世家门阀。

“周邵,你怎么看?”

怎么看?俺不想看!

周邵也很郁闷,这年头一个普通人要想出人头地实在是太难了,可谓是艰难险阻,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陛下,开弓没有回头箭!”

周邵沉声道:“不管如何,总算还有数百人,总有几个可造之材。”

李世民冷笑道:“此次科举,朕打算就录取一人,此人一定要惊才绝艳,就算是头猪,也是一头能吟诗作赋的猪。”

周邵心头一震,旋即明白了李世民的想法,当即躬身道:“遵旨。”

这一人,不能是世家之人,不能是贪得无厌之人,不能是品行有暇之人,也不能是不学无术之人。

换句话,科举前后,这四百多饶身份背景,品行习惯,全都得调查的一清二楚。

这已经不是寻常科举了,可以是科举史上最另类的一次科举。

未考之前,就已经选定了幸运儿。

暗箱操作,还有点刺激啊!

周邵斗志昂扬,接下来的时间,就是等待了。

至于调查的事情,自然有百骑司去干,作为巡查官,周邵最好自己的本分就校

这种烦恼的事情,就交给房玄龄吧,谁让人家是主考官呢。

房玄龄自然也收到了旨意,脑袋都大了一圈。

这么干有好有坏。

好处是告诉下人,朝堂不是那么好进的,学问品行不过关,宁可一人不取。

坏处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朝廷会青黄不接,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李世民不愿跟世家妥协的缘故。

“难啊!难!”

房玄龄愁眉苦脸,一旁的房遗直笑道:“父亲,陛下有此决心,不正是父亲一直期望的吗?”

房玄龄叹息道:“为父本想着徐徐图之,经过一代或者两代人,把世家的影响力消除,不曾想陛下如此决绝,没有丝毫转寰的余地。”

房遗直眼中精光闪现,他今年已经二十三岁了,却只能在礼部做个散官,这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因为父亲并不是世家出身,虽然母亲身份最贵,是范阳卢氏嫡女,却并不能给他带来一丝荣耀,反而在朝堂上被处处针对,所以对于世家子弟,房遗直已经十分厌恶。

他并不是心胸狭窄之人,在房玄龄的言传身教之下,房遗直为人堪称表率,忠厚老实,中规中矩,从不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