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8 神都洛阳  刘备的日常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小弟!”刘备笑着招手。

张小胖纵马来到车窗边,急忙抱拳行礼:“见过大哥。”

刘备点头:“一路辛苦。”

“俺不辛苦。倒是大哥,一路可好?”张小胖憨声问道。

“还好。”见车队已抵达东郭门下,刘备便没有细说。验过传证,门吏这便放车队入内。

“崇义里东有七里桥”。“七里桥东一里,郭门开三道,时人号为三门。离别者多云:‘相送三门外’。京师士子,送去迎归,常在此处。”

后世关于东汉洛阳城郭的记载,并不多。且汉末时,整个洛阳城被董卓纵火焚毁。后曹魏原地重建。西晋亦以此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迁都于此。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城”。

后世关于洛阳城郭的记载,多见于北魏时期。地名亦多录自北魏。

不过依刘备猜测,无论是曹魏的重建,还是北魏再造,这些流传下来的地名,应该不会擅动。正如后世许多地名,依然沿用古时流传下来的名字一样。

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明的传承。

城市被毁,断壁残垣仍在。这些地名,自然也都在。

闾里制度,刘备并不陌生。建造临乡时,他便以闾里来命名街道。又在闾里之上,另设街衢。街衢,便是后世的街区。

比起楼桑的高楼林立,洛阳东郭内的建筑,更多雍容大气。一个个闾里,沿御道一字排开。又以纵横的街道相互分割。闾里内建精舍。精舍皆为重楼。且多为三合院样式。由三座精舍及夯土包砖垣墙,围拢的院中,广种花木。另设假山鱼池,亭台曲廊。放眼望去,街道笔直,闾里方正。宅院成方,树木成荫。行人衣着华贵,街道宽阔平整,车马穿行其间,一副盛世景象。

刘备问过张小胖。这几日一直借住在恩师府中。

洛阳内城,被南北两座宫城占据了大半空间。余下区域寸土寸金。唯一可供官吏居住的,便只剩下步广里和永和里。能住在此地之人,皆是皇亲国戚,三公九卿。低级别官吏,便不用想了。故而朝中一般官吏的府邸,便多设在城郭。恩师和刘备一样,也是由东门入洛阳。府邸便在东郭,一处名叫‘建阳里’的里邑。

“阳渠北有建阳里”。

阳渠相传为周公所造,今汉时,先后三次对其挖掘拓宽。凿渠引水工程始于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成于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阳渠引四十五里外涧谷之水,以济洛阳万民。重修后的阳渠,除为护城河、宫城以及整个都城百姓用水,提供充足的水源外,还为漕运拓宽了航道。粮船可直达城下仓廪(常满仓),十分便捷。

建阳里紧靠上东门。入上东门便是上东门大街。沿大街穿过步广里和永和里,可直达北宫。上朝、出城都很方便。

恩师为侍中、尚书。

侍中,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没有定员,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故而能出入宫廷,奏闻朝政。

加官,便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如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给事中等,皆为加官。加给列侯、将军及大臣。侍中可出入宫廷侍奉皇帝,诸吏、给事中每日朝见皇帝,侍从左右,评议尚书奏事。

有了侍中的身份,恩师便可获得进出禁中的‘门籍’。

建阳里多是尚书台官吏府邸。同殿为官,比邻而居。也算是抱团取暖。

《汉官仪》:“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有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

成帝时,置尚书五人,秩六百石,分掌三公曹、常侍曹、二千石曹、户曹、主客曹,职权始重。到今汉,政务已悉归尚书台,各曹尚书地位更见重要。尚书台主官尚书令,更是成为总揽事权的贵官。尚书分掌各曹。

恩师乃是“常侍尚书”,“主常侍黄门御史事。”

权利不小啊。

恩师素来清白简朴。府邸并不算大。前后两进院落。且西厢房舍,皆租给了在京读书的太学士子。张小胖一行便暂住东厢。

老仆领入后堂,刘备拜见师母。这才得知,恩师月初便已入朝,至今未归。

原来。十二月己巳(初五),封何贵人为皇后。征召何皇后长兄,颍川太守何进为侍中。

何皇后本是南阳郡一屠户家的女儿,后被选进宫廷,生下皇子刘辨。母凭子贵,今被陛下立为皇后。

封后大典非同寻常。恩师乃是尚书,此时入朝参礼也是常理。

一别经年,师母对刘备亦多挂念。便代师问了许多临乡诸事。刘备一一作答。又奉上礼单,这才告退。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