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了10月7号,十一黄金周的最后一天,“古城杯”特别十番也到了最后关头。
比赛虽然还没有最后结束,但毫无疑问,由于李襄屏出色的表现,出人意料的比分,却已经在社会上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在最后一局比赛来临之前,就已经有媒体迫不及待的说出这样一句话:
这将是一次载入史册的十番棋!
仔细想想的话,这样的说法好像也不算过份,毕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整个围棋的发展历史,“十番棋”的这种模式,那都是作为最高规格的围棋赛制而存在呀。
从中古棋到日古棋,乃至延续到近代围棋,从“过周十番”到黄徐“血泪篇”,从“当湖十局”到吴清源先生的十次擂争十番棋,无不在围棋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几乎个个都配得上“载入史册”的这个说法。
虽然进入现代以后,由于赛制的冗长已经比赛的残酷性,十番棋渐渐已经少了,比如在本次比赛之前,官方各种各样的宣传口号,其实都是想降低比赛的残酷性,在按照“嘉年华”的方式在宣传这个比赛。
可是比赛比到这个份上,由于李襄屏的出色表现,却再次让十番棋的残酷性突兀出来了。
九局比赛结束,联队一方竟然还没能摆脱被降到2子的羞辱。
毫不夸张的说,李襄屏的强悍表现,已经极大的刺激了整个职业围棋界,并猛烈的冲击了很多人的固有观念
这其中冲击最大的,其实就是围棋技术到顶论。
所谓“围棋技术到顶论”,是指在最近几十年来,围棋界一直存在的一个争议,那就是围棋在发展了这么多年后,人类围棋到底已经到了什么水平?
嗯,别看秀行先生“围棋100我只懂其6”的说法个个耳熟能详吧,但是必须承认,其实在如今这个年代,甚至在围棋出世之前,这种说法都不是主流,从职业围棋界到绝大多数普通棋迷,更多是相信人类围棋在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以后,应该是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比如在当年小林光一先生制霸天下的时候,由于他独特的“地铁流”风格,就已经有人在为围棋担心了,担心如果个个都像小林先生那样,那么围棋边角上的变化会不会“穷尽”
嗯,别看在当年的时候,这种说法就受到极大的批判吧,但是必须承认,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哪怕是相当多的职业棋手,都是抱有类似想法的。
大家之所以批判这种说法,只是嫌弃这种说法不够委婉而已,更不像老神棍那种说法显得如此谦虚,如此符合咱们东方人的胃口,这才捧前者贬后者。
然而必须承认,这时候绝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其实都是和“边角变化穷尽论”类似,认为人类围棋经过这么多年发现,那应该是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了。
就好比是攀登珠穆朗玛峰,假如围棋技艺的顶点是海拔8000多米,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类已经到了5000米甚至6000米以上了,而不像老神棍认为的人类还只在2000米以下。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年韩国老曹在大李的磨砺下涨棋,马小会说他将近10年才涨了半目
这种说法固然反应了棋道艰难,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其实也反映马小也是认为人类的水平已经到了极高,登山越到后面越难嘛,假如他认为老曹也是在2000米以下,那怎么可能10年才涨半目。
同样的原因,其实也可以解释在现如今,为什么贬古派的群体要远远大于崇古派的群体。
因为围棋界的贬古派们,基本都是信奉“围棋技术积累论”的,既然围棋技术可以积累,现在都已经积累几千年了,现在人类围棋当然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这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那就是真实历史中古大力和李世石下十番棋的时候,著名的贬古派柳市镇七段曾说过一句话,他说现在的十番棋已经和当年不同,假如让古李二人采用吴清源先生那时候的规则下,柳七段认为这个棋根本就不用下,两人肯定会以5比5打平。
嗯对于柳七段的这番话,李襄屏倒也不想展开其他评价,只是从这一类的言论中,基本就能看清贬古派们的基本思维,他们确确实实就是认为围棋技术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应该是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李襄屏在本次“古城杯”中到目前为止的表现,正猛烈的冲击着这种固有观念了。
不夸张的说,当比赛比到这个份上,绝大多数贬古派们都感觉有点毁三观。
说好的技术积累呢?
为什么技术积累到了李襄屏这里就无效呢?
要知道他这次可不是面对一个人呀,而是面对一个联队,面对一个群体
假如他只是面对一个人的话,那大伙还可以当成个案来分析,比如从“棋风相克”的角度,从其他一些角度来分析李襄屏现在为什么能领先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