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都?”
崔秀宁想了想,“好像唐朝的时候,皇帝就曾经常率文武百官去洛阳,叫什么就食,据说是关中的粮食不够吃,是不是真的?”
李洛笑道:“这是真的,逐粮天子嘛!唐高宗就曾三次去洛阳就食。的确,虽然关中富裕,可当时人口太多,经常灾荒,粮食不够吃。可是,这不是根本原因。”
“早在秦朝,关中就经常粮食不够吃,所以肯定不是灾荒和人口问题。”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作物品种!关中是粟米的起源之地,种植粟米的历史非常古老,据说秦国的秦字,就来源于此。”
“唐朝关中种的最多的是粟,再就是荞麦,最有价值的小麦反而种的最少。你知道,小米的产量太低了。只有小麦的一半不到。而且粟米热量低,没有小麦能量高。”
“汉朝皇帝曾经九次下诏推广小麦,可是因为磨面技术没有发明,小麦太难吃,内称为野人之食,根本没有多少人愿意种。尤其是粟米起源的关中,就更是排斥小麦。河南小麦种植超过一半了,可关中的小麦还不到两成种植面积。”
“关中的小麦长期推广不起来。直到唐朝中期,关中的小麦推广才有起色,这才是就食洛阳最主要的缘由,老秦人太固执了。这也是为何盛唐那么富强,还要就食洛阳,晚唐不行了,却反而没有再就食洛阳的原因。”
崔秀宁问:“没这么简单吧?”
李洛道:“对。还有就是,小麦种植太需要时间,技术远比种植粟米复杂精细。而关中人是府兵精锐,他们需要更多的农闲时间训练打仗,也不喜欢精细种植庄稼,所以小麦迟迟在关中无法推广。”
“老陕以粟米为主食,一直到宋朝。粟米产量又低,能量又低,那肯定不够吃。但也不是没有好处。一是更抗旱,二是可以偷懒。因为种粟很简单,农时花的少。你以为老陕为何懒汉多?这就是根由啊。”
“我去!”崔秀宁摇头,“老陕懒汉多因为这个?我觉得太扯淡了。王八念经!”
“哈。”李洛一笑,“老陕的懒可不是一般的懒。他们是懒于精细伺候庄稼,却勤于打仗!他们不是真正的懒啊。说白了,老秦人自古以来,就是半农半兵,他们不愿意向河南人那样,做个纯粹的农民。”
“作物品种,是唐朝关中粮食不够吃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就是水利吃老本,长期只靠秦国西汉的水利老底子,抗旱能力太差。第三,就是唐代关中贵族门阀太多,土地垄断太严重。唐朝曾经发生过荒年皇帝去洛阳就食,而关中门阀还将粮食卖到外地的怪事。”
“总之原因很复杂很多,但都是技术性问题,而不是你所认为的自然环境恶化。现在的关中,远不到千沟万壑的时候。我们定都长安,解决好作物安排,水利灌溉和土地垄断的事,就不怕没粮食。只要做好环境治理规划,就不怕出现后世的黄土高原。”
崔秀宁觉得有道理,“那要不要再和大臣们商议一下?”
李洛摆摆手,“元从巴不得迁回海东,江南官员巴不得不迁都,益州人希望迁到成都,湖广人希望迁到江陵。我们都拿定主意了,为啥还要和他们商议?就是要乾纲独断。”
崔秀宁道:“关中还在元廷手里,你想迁都长安也迁都不了。眼下呢?你马上称帝了,这宋宫只剩几座完好的建筑,的确不像话。”
李洛皱眉思索,“要不暂时迁到江陵?”
萧隐起兵后,急于享乐,征发了几万人修建宫殿。到萧梁灭亡之前,已经竣工。
如今整个南方,像样的皇宫有三座,一是刚完工的江陵梁宫,二是保存一直完好的大理皇宫,三是安南越国皇宫。
至于临安皇宫,被蒙元毁的差不多了。南朝建康皇宫,早就烟消云散。广州宋廷皇宫,根本就是一个衙门改建的。
想来想去,也就是江陵最合适。虽然梁宫规模不大,但毕竟按照皇宫规格,花了几万人耗时两年新建的。
而且,江陵据唐国之中,又是沿江大城,对益州,大理,湖广都有很好的控制,还是战略要地。暂时以江陵为都,能够最快的消化湖广。
还有就是,因为萧隐出身豪族,所以很讲究帝王礼制。他虽然只做了两年皇帝,可梁宫中的宦官宫女不缺,筛选一下就能直接用。宫中的诸司,也都比较齐备。
“江陵作为临时都城,倒是可以。”崔秀宁没有意见,“更有利于控制整个南方,也有利于我们北伐先取关中的战略。”
没错,李洛和文天祥等人定下的北方大略,是先取关中!
元廷在河南江北行省,布置了二十万重兵。唐军要是发起渡江之战,就必须在人口密集的河南江北和元军大战。
北方元军比南方元军,战力强的不是一点半点。在平原上和以骑兵为主的元军主力对抗,可以想象唐军的伤亡有多大。
就算打赢了,江北的人口损失也难以承认。
先取关中就不同了。
首先元军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