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粮食,如今有一千八百多万石。可是,如果调集四百万石官卖粮赈济,那么可售粮就少了,粮价就只能涨。”
“好!”忽然李签又蹦出来奏道:“陛下,臣恳请全部用官卖粮赈济,不动用国库税粮。如此一来,朝廷能减少很多损失啊!”
关汉卿觉得不妥,第一次出列发言道:“陛下,臣认为大鸿胪此言差矣。要是不用国库,全部用官卖粮赈济,那么官卖粮的价格就会大涨。城中市民,就只能吃高价粮,还吃不饱。”
“大鸿胪此策,乃是把朝廷应该承担的代价,转移到不种粮食者头。不光城中市民的口粮减少,就是工匠,警士,官吏等所有人的口粮都减少了,还要吃高价粮。如此一来,他们就会对朝廷不满。”
李签哼了一声,“哪里有这么多不满?每个人承担一点,大唐就能度过难关。陛下和朝廷如此仁厚,难道关键时刻他们就不能吃点亏么?为何所有代价,只要朝廷来负担?朝廷不加税,已经是天高地厚之恩。”
“再说,那么多官卖粮,并不是都买去当饭吃,很多粮食,都是买去酿酒酿醋的。这部分,起码要占两成。不然,你以为民间那么多酒和醋,是从哪里来的?大不了朝廷下令,暂时禁止民间酿酒酿醋就是了。”
关汉卿道:“大鸿胪言之有理,是下官思虑不周。”他本就为人豁达,又是极有天分之人。此时不但觉得李签言之有理,反而从李签话中突然得到了启发。
“陛下,适才大鸿胪所说,缺是老成谋国之言。臣以为,与其让官卖粮涨价,还不如堂而皇之的加税!”
加税?
此言一出,满殿大臣都有点愕然。尤其是海东时代的元从老臣,就更是有些错愕。
大唐从海东侯国开始,就从来没有加过税啊。
一直是两成税,一丝都没有加过。
李洛和崔秀宁也忍不住对视一眼。两人也从来没有想过加税。
却听关汉卿继续道:“臣归唐不久,却也活了五十岁,倒也经历过不少事。这段时日,也了解过大唐百姓之税负。”
“说起来,两成税负并不算太低,可大唐没有苛捐杂税。大唐百姓税负,是前宋五成,蒙元三成,日子好过的多。据说,最早光复的江南,百姓已经殷实起来,南方各州,渐有盛世之气象。”
“这些,都是陛下恩泽万民所致。如今,南方百姓日子越来越好过,就不能偶尔加一次税,帮朝廷渡过难关么?”
“如此大事,何止是陛下之事,朝廷之事?那也是天下人之事,应该各有分担才对啊。以此让百姓明白,国家有难,草民有责。也形成一个惯例,将来国家百姓再遇大事,偶然加税就是理所当然。”
“国家遇大难可加税,可国库丰裕时,也可减税。如此张弛有度,方是大唐之福。否则遇到大难,百姓事不关己麻木不仁,一加税就怨声载道,焉是好百姓?长此以往,自私自利者多,毁家纡难者鲜也。”
“同样,国库钱粮多的用不完,却还年年照常征税,这也不对,也应该偶尔减税,让利于民。”
“臣以为,河南江北百姓,不用加税。但他们必须接纳流民入户,多余的房屋腾让出来给流民暂住。这就算他们加税了。”
“而南方百姓,则要加税一成,帮朝廷渡过难关。如此一来,朝廷和百姓共同出力,勠力同心。既大大减轻了朝廷负担,又由此教化了百姓,使百姓遵循相互帮助的人道大义啊。”
“朝廷可张贴告示,晓以大义说明原委。臣再令各地剧院戏班,演曲目,宣扬赈济流民之仁政,百姓踊跃报国之德。如此,加征一成钱粮,百姓不但没有怨言,还能更加感念陛下和朝廷。”
关汉卿一番话酣畅淋漓,说的百官不住颔首。
这位任不久的文艺寺卿,说的真是好啊。
陛下真是慧眼识珠,想不到这关汉卿,竟然有如此见地!难怪,能起步就是正三品文艺寺卿!
事实,这就是江湖老油条的厉害之处。这样的人对人心世情深有洞察,一旦做了官,往往要么就是大贤,要么就是大奸。
“善哉!”唐主高兴的点头,“这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如此,才能显得我大唐政通人和,团结一心,共创盛世啊。嗯,这个税该加,加的好!关卿之策,!”
真是灯下黑啊。这么好的法子,他之前硬是没想到,似乎下意识的回避了加税的念头。关汉卿这个加税的法子,很好!
崔秀宁也笑道:“关卿之言,当真震耳发聩,本宫闻之,深以为然。”
百官也纷纷附议,人人神色轻松不少。
陛下说的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唐百姓,就该如此才对!
用这个法子,朝廷可节省大半支出,还能教化百姓,开百姓遇国难踊跃支援之先河。
一箭双雕!
“陛下,臣请洪武五年,所有八品以官员,只拿半俸,支援朝廷!”林必举奏道。
百官也纷纷附议,请求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