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在后世是个褒义词,但在中国古代可不是什么好词。
依法治国并不是后世出现的新名词,这个词最早在春秋时期法家名著管子中就有过记载。这本书的作者是齐国明相管仲,在书中管仲第一次提出法治的定义。
在管子七法中,管仲提出:“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说明法对于人,就像度量衡对于物,是唯一的标准,管仲在书中最早指出了“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的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各派都出世开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法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商鞅、李悝、吴起、乐毅等人。秦国也确实在商鞅的帮助下成为最强的国家,同时还统一了六国。虽然最后秦国被灭,但法家的精髓却被保留下来。
汉承秦法,一开始汉代也使用的法家学说,但随着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独尊儒术,法家的地位开始受到了儒家的挑战。
儒家最擅长的就是扣黑锅倒屎盆子,在掌握朝政后,马上给法家扣上一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大帽子,同时将秦朝灭亡的过错都扣在法家头上,一时间在西汉中期,法家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不过好在中国的皇帝们并不是傻子,法家能快速的集中国力办大事,这种好东西那能丢弃?所以历代皇帝嘴里喊的是儒学为主,其实暗中干的却是里法外儒的勾当。
后世明史中记载,顾大韶老于诸生,通经史百家及内典!意思就是顾大韶这家伙学问很高,最拿手的就是研究百家之学。他听赵和提出依法治国这个名词后来了兴趣,问道:“小子,法家严刑峻法、手段残酷,暴秦二世而亡,你现在难道还要学暴秦不成?”
后世电视剧中秦朝大部分都是从正面来描写,历代秦朝君王励精图治,最后才轮到秦始皇来摘桃子。赵和虽然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什么,但电视剧大秦帝国看多来,所以张嘴反驳道:“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终于统一天下!最后秦二世败亡,并不是亡于法治,而是亡于国家扩张太快,朝廷行政体制跟不上!”
赵和这个观点很新颖,秦二世与隋炀帝这对难兄难弟,在历史书上的风评都不怎样。隋炀帝最起码还干了些工作,所以虽然正史上批评不断,但民间这些知识分子还是认可隋炀帝的功绩。
秦二世就不同了,这家伙除了留下指鹿为马的昏聩之举外,并没有什么政绩留世,所以秦二世不管正史野史,都是混的不能再混的昏君!
顾大韶是研究礼法的专家,杨涟也熟读史书,听赵和这么说都很好奇,顾大韶问道:“赵小子,你说说为什么秦二世而亡,是朝廷行政体制跟不上?”
赵和后世看多了那种网络翻案文章,现在与两个古代人吹牛逼自然毫无惧色,赵和坐在椅子上侃侃而谈道:“秦国成功在于法家变法,将国家整体实力发挥至极致!最后秦亡却与法家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秦国扩张太快!山东六国的君臣百姓根本没见过秦国这种怪物,同时秦国的那套郡县制也不适应山东六国,在加上秦始皇手段仁慈,放了六国贵族一条活路,这才造成最后的烽火燎原之势!”搜搜suxiashu
顾大韶听赵和说秦始皇仁慈,好悬没被气乐了,他问道:“这么说是秦始皇心慈面软,如果在灭国时将六国贵族都杀了,秦国的天下就安稳了?”
赵和点头说道:“差不多!虽然秦始皇死后有陈胜、吴广之乱,但最后覆灭秦国却是山东六国的贵族,项羽是贵族吧?魏咎是魏国贵族吧?田荣田儋是齐国贵族吧?最后秦国是亡在这些人手中,而不是陈胜吴广!”
“秦始皇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应该放任六国贵族流入民间,虽然都杀了有些残忍,但将这些贵族收到中央,给一定的官职加以利用,秦国必定不会二世而亡!陈胜那些泥腿子造反不过是皮毛之患,远远达不到动摇秦国根本的程度!”
后世历史学家不管干什么都喜欢带上阶级两字,秦末战争偏偏要说成什么农民起义,其实秦朝灭亡跟农民没有半毛钱关系,就连出身最低的刘邦,也是个低级官吏亭长,并不是什么种地的农民。
赵和说的这些在后世网络上满大街都是,各种翻案文章真是汗牛充栋,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在明代这种文盲超过九成的时代,赵和的论点就有些新意了。
顾大韶听赵和说完,对杨涟赞许道:“文孺兄,你手下这个小吏不简单!”
杨涟知道赵和对赋税很有了解,但没想到对历史还有深刻的认识。杨涟好奇的问道:“赵和,你这些都是从哪学的?”
杨涟知道赵和的老师是钱谦益,钱谦益同时也是大历史学家,但这种振聋发聩的论点可不是钱谦益能提出来的。钱谦益虽然学问深厚,但毕竟不能超脱时代限制,这种从阶级的角度来论述历史,已经远超钱谦益所学了。
赵和自然不能说老子在后世网络上看来的,赵和听杨涟问自己,赶紧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