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一十一章  大宰相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不便。从辽阳到宽甸要先往西南经过定辽右卫,也就是后世的凤城市,从这里进入长白山脉后,再往北去往宽甸堡。

明代的道路设施根本不能同后世相比,不过好在定辽右卫这里还算一个大城市,道路基础还不错,但是进入长白山脉后,马上就变得难行起来。

这里到处都是沟沟杈杈,军队很多时候都要先开辟道路才能通过,这可苦了跟着同行的辎重营。

刘綎带领的六万人分成了三波,当地宽甸堡驻扎的一万人,还有朝鲜援军一万人,这些早已经到了宽甸。第二波是刘招孙带领的一万主力前锋营,他们在一个月前赶往宽甸。最后就是刘綎带领的三万人,这些人组成复杂,除了刘綎的中军一万五千人外,还有各地赶来的卫所军,在加上跟着运粮食的辎重营。

虽然这条路前期有刘招孙探路开辟了一部分,但刘綎的中军带了大量的粮食与武器火炮,在加上道路难行,这行军速度就难以保证。

为了保持行军速度,保证在二月份赶到宽甸,刘綎已经将辎重营的两个游击营官砍了头,现在整个辎重营上万民夫力工都在连夜整修道路,好让刘綎的中军通过。

赵和现在名义上是刘綎的马夫,自然不用跑去前队受苦,每天他的日子过得无比逍遥,日常除了吃喝睡觉外,就是跟着曹宝等相好将领学习行军布阵。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系统学习,赵和发现原来古代战争也不是一窝蜂的抄家伙打群架,而是进退有据极有章法。曹宝等人虽然没有读过兵书,但实战经验极其丰富,如何行军如何扎营,遇到山谷如何避免埋伏,碰到紧急情况如何处理,赵和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除了这些以外,赵和还发现明军装备的火器数量很多,基本上已经占了明军总体武器的一半,其中千斤重的重炮就有十门,除了这些还有上百门大小不等的大样小样佛郎机。

赵和对明代火器了解不深,那些千斤重炮还好理解,毕竟样式与后世电影电视上的差不多,可是这个佛郎机就有些超出赵和的想象了。

这种佛郎机如同后世大号霰弹枪,弹丸也多以霰弹为足,主要是保持明军的近战火力输出。同时这种武器为了保证射击的连续性,每门火炮还配备了两到三个副铳,到时候互相交替射击,可以形成持续不断的火力输出。

赵和看到这种设计巧妙的武器,心想明代人真是奇思妙想,这种设计很好的解决了前装火炮发射缓慢的问题,不过就是副铳与主铳之间存在空隙,一些火药燃气难以避免的要泄露出去,所以射程远远比不上那种前装重炮。

赵和对这种武器十分好奇,前前后后去看了很多次,要不是在行军途中害怕引起混乱,赵和很想射击几次看看。虽然赵和不懂什么军事武器,但毕竟在后世见多识广,所以心中很快给了这种武器几种建议,进而可以在次提高火力。

一个就是研究整体装药,这样就可以提升装填速度,再有一个就是缩小口径。这些佛郎机大的有五六百斤,小的也有七八十斤,单兵手持实在太重。如果将这种东西缩小成火枪大岂不是人手一杆,到时候只要敌人进入射击范围,马上就会被这种东西打成一堆烂肉。

其实赵和想的这些明代早已经有人考虑到了,明代武器专家赵士祯,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发明了迅雷铳,不过这种精锐武器只装备了京营,边军还没有装备,所以赵和没有看到。

除了这些火炮外,其他火器就让赵和不怎么感兴趣了。明军的火器及其繁多,其中火铳就有十多种,什么鸟铳、鲁密铳、三眼铳等等,其他还有什么一窝蜂、火龙出水、火神鸦等等,还有很多赵和不知道用途的神秘火器。

看到这些赵和知道为什么在明代以后中国在火器发展上落后于西方,主要是明军火器种类太多,大半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反而西方只是发展一两种有用的火器,长此以往自然要落后了。

赵和对西方火器的认知还是来自后世的电影电视,那些鸦片战争中英军装备的火器经过上百年的研究实验,早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发展系统,其实西方在火器研制前期也走了不少弯路,各种奇葩火器也很多,并不比明代强多少。

除了火器外,赵和还发现明军竟然只装备了很少量的盔甲,按照赵和的理解,一支国家的主力兵团,应该全部装备统一制式的盔甲才是。可是赵和看到的却是,刘綎的战兵只装备了棉甲,还是里面没有铁片的棉甲,虽然这种棉甲对火器与弓箭也有一定的抵抗作用,但还是没有铁片来的靠谱。

赵和记忆中那种札甲,则是千户都司这种中级军官的装备,至于电影上那种明晃晃的山文铠与明光甲,要到总兵副总兵一层才能装备。

这还是刘綎的部队,因为常年在边境有少数民族作战,才装备了如此数量的盔甲。而那些内地的卫所军,比如老齐姐夫带来的山东卫所兵,他们根本连棉甲都没有,只有一件鸳鸯战袍御寒,这种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赵和问过曹宝,为什么不把士兵都装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