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06章 春节档  华娱之昊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奶奶磕了头,然后被陈母抱了起来,塞了个大大的红包。

陈昊和雅雅没有磕头,但是陈父还是将手里的红包给了两人。

“爸,我们俩就不需要了吧!”雅雅笑道。

“你们即便结婚了,在我们看来也是孩子,拿着吧,也不多!”陈父笑道,“就是这么个意思,图个好彩头。”

“拿着吧!”陈昊道。

雅雅闻言这才笑着接过,“谢谢爸!”

随后一家五口便开始了年夜饭,然后一起看着春晚守岁。

不过,朵朵很快就睡着了,雅雅便抱着小家伙先进屋睡了。

陈昊则陪着陈父陈母看春晚、聊天、包饺子。

大年初一忙着拜年,初二则是忙着回娘家,陈昊和雅雅直接飞去了边疆,看望童父童母,小家伙朵朵也跟着去了,又收到了一个大红包。

就在全国上下都在忙着庆祝春节的时候,大年初一的内地电影市场却迎来了一部重磅影片,西游降魔篇!

这部影片在内地影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不是因为这部影片是星爷继2008年长江七号之后时隔5年再次回归影坛,而是因为这部影片彻底确立了内地影坛的又一个档期,春节档!

在此之前,内地比较成熟且公认的档期只有三个,一个是暑期档,一个是国庆档,还有一个贺岁档!

其实,春节档的形成由来已久,可以说用“积少成多”、“积土成山”这类词来形容春节档的发展史是再合适不过了。

1995年时,程龙的港片红番区以“贺岁片”的名义被引进内地,成为现在可以追溯的最早带有春节档性质的电影。

可以说,春节档就是从贺岁片传入内地开始逐渐形成。

而贺岁片的诞生,本身也足够具有春节档的氛围。

1981年港片喜剧摩登保镖于春节前在香江上映,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被称为贺岁片的电影。

也是因为从它开始,所以香江观众对贺岁片的概念就是轻松幽默的喜剧,并且一般于元旦后春节前上映,满足大家在节日里的欢庆氛围,这个概念后来也在95年被直接传入内地。

随后的80年代,贺岁片成为香江电影市场的宠儿。

从1982到1984年,贺岁片连续三年成为香江的年度票房冠军。

与它一起火起来的还有程龙、洪金保以及许冠杰这些明星,福星高照、最佳拍档,这些现在都被观众经常提起的经典港片喜剧,都是以贺岁片的形式在当时上映。

但贺岁片并不是每一年都存在,比如1985和1986年就并没有贺岁片。

到了90年代,贺岁片的发展越来越好。

由于星爷和程龙两个人都各自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期,他们二人也是无厘头喜剧和功夫喜剧的代表,于是扛起了贺岁片的大旗。

像赌圣、逃学威龙、家有喜事、城市猎人、玻璃樽,这些都是贺岁片的代表作,并且也都是当时香江市场票房最好的电影。

在两位传奇的带领下,贺岁档终于形成,贺岁片拥有了自己的专属档期。

而很快,这个档期也传入了内地,影响了华夏电影市场。

在最初,程龙的红番区对华夏电影市场的冲击力极强,它不仅是1995年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同时9500万元的票房成绩比第二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5000万元高出近一倍。

商业片第一次在华夏市场“拷问”了文艺片。

但很快内地的电影人就意识到了贺岁片和贺岁档是一个值得争取的新天地,而且内地需要有电影人站出来做出与港片喜剧一样优秀的贺岁档电影。

这个时候接过大旗的人,是冯大炮。

1997年,冯大炮的甲方乙方成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开创了内地贺岁档的先河。

这部影片用仅600万元的预算,斩获了3600万元的票房,堪称商业喜剧的巅峰。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冯氏喜剧”逐渐深入人心。

由于香江传入的概念,内地观众也将贺岁档视为一个喜剧片的专属档期,它轻松的观看氛围以及简单易懂的故事情节,可以让所有人投入其中。

而明星们饰演喜剧以及在片尾和观众拜年的彩蛋,更为它增加了浓厚的春节气息。

冯大炮更是善加利用了观众的心理,将自己的电影拍成平民喜剧,反映小人物的生活特征。

从结果上看,冯大炮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

从1999年代2001年,他执导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三部贺岁片相继成为年度国产片票房冠军,冯氏幽默与春节氛围相得益彰。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在春节看贺岁喜剧的习惯还能持续很多年,另一个大师站出来打破了平衡,让喜剧不再成为春节唯一的“色彩”,他就是国师。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