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五章:田乞的善心  战国齐士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田乞是看着他长大的,现在他已经成婚,女儿也已经出世,但是,往日那给他遮风挡雨的老人,却是瘦弱的只剩下八十多斤的重量了。

要知道往日的他,身高可是足足八尺啊!

就算是换成了后世的尺寸,也足足一米八以上。

田七这些天来,衣不解带的在田乞身边伺候,整个人都消瘦了不少。

田白轻叹一声,对一边轮流照顾的田七,田九道:“好好伺弄尊祖……”

两女默默点头,却是没有说了多的话语。

看着田白离去的背影,田乞解脱般的轻笑一声,却是招呼田七过来:“丫头,我知道你的心思。”

田七的脸,当即就通红了。

她低着头,不敢言语。

田乞伸手,要田九也过来,却是摆手斥退了下人。

“你们都是好孩子啊!”

田乞布满了老人斑的手,放在了两人的头上。

“你看看,咱家的这床,都是小白想出来的,这睡着,多舒服啊!”

田乞依靠在床头,后背垫了填充了杨絮的棉被。

杨絮很难搜集,华夏本土杨树又多是不开花的。

杨柳树这种生物,若是开花植物,则生长很是快速,若是不开花树种,则生长的比较缓慢。

田白为了寻找开花杨树,派人几乎踏遍了整个华夏诸国,最终在江汉平原那边,找到了几株开花的老杨树。

杨树的繁衍很是容易的,不管是插枝还是寻找了一截树根,都很容易就发芽了的。

甚至,就算是砍了一截树桩,用来当做篱笆的柱子,也是一样会生根发芽的。

使用插钎、嫁接方法,田白种植了一块上千亩的杨树林。

每到了春季,就会派遣氓隶去搜集杨树果。

杨树果这个东西,可不像棉花那么大,这玩意就是绿豆大小的。

如此一来,想要搜集一床棉被的杨絮,足足需要十几亩树林,田白种植在城外的杨树林,一年也不过是只能制作百十床棉被罢了。

若是按照产量计算,同等田地的芦苇,产生的芦苇絮,还要更多一些。

不过,杨絮这个东西,与棉花一样,很是柔软,就算是碾压之后,也能再次弹起,这一点倒是要比芦苇絮强了很多。

而且最重要的是,杨絮是不会过敏的!

就算有人因为呼吸了杨絮,而引起呼吸道感染,出现呼吸系通疾病,但是,杨絮本身却是不会引起了过敏的。

而芦苇就不一样了。

人类对芦苇的过敏基数很是庞大,约莫有近一成的人,接近了芦苇之后,都会引起各种不适,甚至严重的还会生出了红疹。

山东半岛的冬季,是很寒冷的,就算这个时代,华夏这一块还处于近乎热带的气候里,甚至就连河南那一块,还存在大象、鳄鱼、蜥蜴等热带生物。

但是,山东半岛这边,因为三面临海,是以冬季的气温很低。

冰冻三尺,乃是冬季的日常操作。

也正是因为这么艰苦的环境,田白才想到了杨絮。

实在是因为棉花这个南美作物,几十年之内,是别想获得种子的,要不然的话,田白都要派遣船只,去南美寻了棉花、玉米、红薯、南瓜等作物了。

说到这个,轻笑一声。

玉米这个东西,很多人都以为它是高产作物,几乎每一本写明清的书,都是写着引进玉米提高产量……

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他们,哪里懂得农事。

在这个时代,除了水田,能够随时提供了养分的田地,还能种植玉米之外,在没有化肥的时代里,旱地种植玉米,是不会结子的。

它需要的养分不是一般的大。

若说高产,唯有南瓜和红薯。

这两个作物是真的高产,只需要少许的草木灰,这两个亩产超过三千斤不成问题。

清朝人口增长,除了“摊丁入亩”这个清查隐匿人口绝招的制度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引进了南瓜红薯。

就算是到了八十年代,在粮食大省河南,一年红薯半年粮,还是农民的正常生活。

那个时候,早上是红薯、红薯干面水汤,或者是玉米糊,中午是面条里面还要砍了一个红薯,晚上的时候,则是红薯稀饭汤,加上馒头。

直到了两千年左右,一个原因是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口粮省了下来,一个是没有了农业税,红薯才从餐桌上主食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现今的河南农村,四十岁之上的村民,超过三成人都无法食用红薯——因为他们吃多了,伤了胃,一旦吃了红薯,就会糟心。

比如作者自己,虽然只有三十岁,但是,因为幼年吃了太多红薯,现在不管烤红薯再香甜,从来不尝一口……

一口红薯下去,胃里就开始发烧,人马上一口接一口的吐酸水——这是吃坏了胃。

……

田乞感受着身下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