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四章 前奏  大晋皇族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郑氏给他的名单中,他看见了不少熟人,尉迟敬,宇文智及,宇文化及……郑如意,虞庆则。

这份名单上的大多是京中显贵子弟,不过姜承枭没打算请这些人。尉迟敬就不说了,他能来就算是大度的,宇文化及兄弟直接抹掉,他请谁也不可能请他们。郑如意和虞庆则倒是没问题,这两个人关系还行。

“阿娘,郑如意何时进京的?”姜承枭记得不久前还在郑家村吓唬他来着。

郑氏道:“刚来没几天,秋猎你们出去那一天他曾过府拜见。听你三舅舅说,你们二人相处的还行。”

“嗯,如意兄学识渊博。”姜承枭又将目光放在虞庆则这个名字上,问道:“阿娘,虞庆则,孩儿记得他不是回江南了么,何时回来的。”

虞庆则是这具身体为数不多的好友之一,因为他乃是闻名大晋的书法家虞世南的儿子。虞世南是姜承枭的授业恩师之一,正是因为他随着虞世南学习书法,写字功底才会突飞猛进。

郑氏道:“前些日子为娘与虞家夫人闲聊时得知的。”

姜承枭点点头,道:“那这次便麻烦如意兄与庆则了。如意兄那边劳烦阿娘代为通知,庆则便交给我去亲自邀请,正好我也要邀请虞师同来。”

“好。”郑氏自无不可。

婚事其实也没什么商量的,前期的工作基本上赵王府已经都做好了。

大晋成婚讲究三书六礼,极为周全。所谓三书,就是奉行六礼应备有的文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书。聘书是男家交予女家的用作确定婚约的书柬,这个赵王府前天就与长孙家弄得周全。

礼书是女家详细列明过大礼时的物品和数量的书信;迎书则是迎亲当日,男方送给女方的书柬。

而六礼则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礼节。

纳采即提亲,问名则是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这两项主要由男方请的媒人负责。

纳吉又称过文定,男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相配,以决定这婚事是否吉利。姜承枭与长孙氏二人可能是真的有缘,八字算出来的结果十分好,让两家人都颇为意外。

八字相合,这门亲事也就定下来了。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又称过大礼。女家接受男方的聘礼,称之为许缨。赵王府作为财大气粗的王府,自然给了很多的好东西,给足了长孙家的面子。

请期又称择曰,即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这个基本不用问,本来就是皇帝赐婚的,直接省略。

最后就是亲迎了,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六礼已毕,就意味着完成了成妻之礼。

姜承枭唯一的工作就是亲迎,也就是穿着婚服,骑着马,去接新娘子。本来他想以身体不好为由推了这件事情,但是赵王不同意。

以赵王的话来说,事情发展到现在,不能再给外面议论的借口。若是不去亲迎,长孙家与赵王府的脸都会丢尽。更加会坐实外面的流言蜚语。

当时听见这话的时候,姜承枭心里面想得却是这句话“你心里没点数?”

出了那档子事以后,他就觉得赵王应该是不怎么在乎脸面的。

这些都解决以后,郑氏又让人拿上来几件婚服。

大晋的男子成婚礼服并不是纯红色那种,而是三种。

一种是玄色上衣配红色条纹下摆的礼服,玄即黑色,第一种就是红黑搭配的颜色。

第二种是纯白色婚服,类似姜承枭这种的宗室子弟可以加上银边。这一类婚服传承前朝风俗,不过大晋全面承汉制,这一类不占主流。

最后一种是比较常见的那种,即赤服,这一类在大晋比较盛行。

“这些都是出自宫中尚衣局之手,你喜欢哪一种?”郑氏笑眯眯的问他。

姜承枭在三件婚服上来回看了几眼,道:“玄裳吧。”

玄裳就是第一种的黑红配。他一直都比较喜欢玄色。

“成。”郑氏挥挥手,两名婢女上去拿着婚服离开。

乐平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这一幕被赵王看在眼中,他不由得开口询问:“乐平,为何闷闷不乐?”

暖阁众人将目光投向乐平。她轻轻笑了笑,“乐平觉得阿兄穿上婚服的样子一定很好看。”

郑氏道:“那是自然,以后你穿上婚服也一定好看。”

“我才不要。”她低声嘀咕。

某些事情好像故意被遗忘一样,赵王对于那天夜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并未深究,好像笃定相信了皇帝的判断。而姜承枭对此也保持了沉默,两个人之间的默契前所未有的重合。

离开暖阁,外面的小雪已经给王府铺上了一层银霜,一脚踩在上面发出“嘎吱”的闷声。

站在小桥上,看着已经平波无惊的莲花池,几朵枯枝彻底浮在水面上毫无声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