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二章 炼丹的材料 降服狂热者  战国之天下纵横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穷。化书认为,自然之道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变化,化书称之为道化。道化有两种变化趋势,一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化书名之为道之委。

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二是从有到无的过程,化书名之为道之用。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不仅有无可以转化,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物可以互化,而且存在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

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自有情而之无情也。这段话若转换成近代化学的术语来,就是无机物可以转化为有机物,有机物也可以转化为无机物。

这一认识在五代时期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科学思想,要知道西方近代化学一直到十九世纪之前,始终认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直到1828年德国青年化学家维勒用无机分子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才打破了这一陈旧的思想。

道教认为只要通晓造化之源,在适夷场合和时间里,选择适当的原材料,经过一定的中间手段处理,就完全能使物质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炼制出仙丹和金银来。

老实中国炼丹术是由很早的采矿和冶金脱胎下来的一门科学。早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就有了冶铜术,到了殷商时代,便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器,至春秋战国时代,更出现了冶铁术和铁器的使用。

人们在冶炼金属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创造了很多的采矿和冶金方法,同时也产生了炼丹术。而君王贵族作为富裕的阶层,就想长生不死和多财多富。当其在动植物中找不出长生不死药时,便想到了矿物。

由于未经锻炼的矿物服后常常引起中毒,于是一些方士们遂把百姓创造的冶金术用到炼制矿物药方面来,以锻炼矿物药品,从此以后炼丹术遂脱离冶金术的范畴,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专门学问。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搞炼丹术的方士。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列举了一系列北方燕国宋无忌、正伯乔,充尚,羡门子高等创立方仙道的方士。

他们都懂得仙道、神仙,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到海上、神山去采长生不死药,其原因实在的有点可笑,原因很简单,就是海上的海市蜃楼,让他们以为那是海外仙山的投影,于是深信不疑的要去海上找仙山求取长生不老药。

而炼金和炼丹尚属次要的长生不老手段,这更明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有人开展了炼丹术的活动。

后来,经过秦朝和两汉的方士不断努力,遂更加发展,除两神山求仙药外,更进一步筑起炉灶来烧炼丹砂,这些事迹在史记及后汉书中都有记载。

到了东汉末年时,炼丹家遂同新心道教合流,使炼丹术更有力地建立起社会基础,不但利用它来取悦于上层统治阶级,而且还有不少有志不中的知识分子也利用它来逃避现实,同时还利用它来愚弄百姓。

因此,炼丹术在魏、晋、南北朝、隋、唐飞五代直到宋朝时,都得到相当的重视和发展。可是,炼丹的方法又是怎样呢却找不到比较具体的记载,可以明它的内容。

早期的炼丹着作,在艺文志和抱朴子内篇中,知道佣泰壹杂子、黄冶和丹壶经书名,而这些书除抱朴子外,其余却早已亡佚,因此,无从知道它的内容。

在史记中也有秦始皇、汉武帝的求仙记载,秦始皇不愿老死,听方士的话曾派徐市,名福,胡广等率领大批童男女到东海去求长生不死药。

汉武帝时,恋大、李少君等见武帝求仙心切,遂乘机建议武帝:要得成仙第一是要祀灶神,第二是拿丹砂炼成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从而海中蓬莱仙者始可见,见之封禅则不死。

结果遭了失败,求仙及炼丹是古饶幻想,是不会实现的。可是一些炼丹家为了要求长生,要想有更多的财富,还是死心踏地的去烧炼,总想有一会炼出黄金和仙丹来满足他们的欲望。不料炼出来的丹药,不但不能使人长生,却经常毒死了人。

而炼出来的黄金,可想而知也必定不是黄金。李少君、恋大辈化丹砂为黄金的事未成功,也先后死去。汉武帝末年时,自称读过淮南王枕中鸿宝苑秘书能炼黄金的刘向,也未把黄金炼成。

有的又认为黄金是物质界的精英难化难成,乃退而求其次来炼白银以遂其发财幻想,结果也是石沉大海。

汉黄门侍郎程伟,根据枕中鸿宝方法,炼金不成,非常懊丧,不意他的妻子余药投入水银桶中,水银却顿时变成了白银,实际上是冬水银在冷水中凝固了,而不是白银。

这也明了我国在二世纪前,就有了炼丹和炼金术的流行,且已有人怀疑而提出了服药求长生,反为药所误,不如沽美酒,被服纨与素的相反意见。意思是,与其付出庞大的代价来搞这不可捉摸的荒唐事,不如把这笔浪费数字拿来吃好、穿好还实惠得多。

炼丹家虽然未能达到炼仙丹和黄金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