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云带着弟子们在精工细做的打造王甲,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是他不知道,白家大少爷,领着一众恶奴打扮的影墨豪侠在大梁城开始了横行无忌,四处征调物质,一时间鸡飞狗跳乌烟瘴气。
这帮家伙的目的明确,就是儒家扶持的商贾势力,征调物资更是五花八门,从粮食五谷,到酒肉白盐。从丝绢麻布,铜矿铁石,到硼砂,生铁,树胶,松香,红矾,可以只要你知道是什么,他们都要。
三五的时间,物资征调便涉及了整个大梁城大量的儒家门下商贾,这可不是一点粮食牲畜,几万布币的事情,这涉及了整个大梁城,各级的官吏和各方势力都被牵动了。
儒家之所以树大根深,其实根源还在于其最终的性质,因为这些人是老师啊,河西书院广纳下贤才投身河西,曾经是魏国招揽下贤士的金字招牌,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地位不亚于稷下学宫。
将近五十年的人才培养,河西的儒家门生早已深入到了魏国的方方面面。这里并不是所有的儒生都能入仕为官,到底,能为官者,都是一些佼佼者。
而大多数儒生,学成之后,自然前往他国,入仕为官,但更多的则是则是留在魏国,等待入誓机会。
那么自然这些人经年积累,成为一个庞大的儒家群体。问题在于,魏文候时期,设置进入河西书院的门坎很低,这些人中,有平民弟子,有商家弟子,有匠溶子,有世家弟子,还有贵族王室的弟子。
那么很自然的,这些人都成了儒家的门下,即便不能入仕为官,也自然有商家弟子的的生意需要儒家的各种关系来照顾,来庇护。当然也有匠人,世家,因此,儒家在魏国形成了一个横贯各个阶层的巨大关系网。
这才是魏国留不住人才的最终根源,想象一下,往往一个官职,多少人望眼欲穿,后边排队的有多少?而儒家偏偏有一个习惯,而这个习惯便是排资论辈。
这里能力是次要的,资历是主要的,想象一下,吴起没能力?商鞅没能力?还是范濉没能力?但是魏王拿什么留住这些人才?
不过现在,这一切的关系,似乎都被一个恶少和一群恶奴打破了,此时,所有的关系都不起作用了,接到征调令的商贾,都是愁眉不展。
因为征调物资的数量往往非常合适,总是让这些人被抽走大量的,容易销售的货物,也就是,被抽走的是大量的现金流。
虽然大家知道,征调物资是要给钱的,并且这些钱都是由各级府衙来出,无非就是时间问题。这个可恶的白家大少,大梁的一个大祸害,可是人家手握王令,一种商贾也是毫无办法。
但问题在于,如果情况继续,那即便给你钱,也许几个月,也是一半年,而商贾最怕的就是缺乏现金周转,一旦货物不能变现,现金不能流动,基本上就算完蛋了。
一家,两家,一百家,两百家。终于,几之后,涉及的商贾越来越多,达到了四五百家以上,终于,这些人坐不住了。所有的人开始动用各种关系,开始到各级府衙诉苦,告状,当然也要钱。
一时间大量的各级官府人满为患。问题在于,即便是魏国的各级府衙,也不可能存放大量的布币现金,而此时正是接近麦收的季节,各级府库中根本就没有大量的钱粮来支付这些钱财。
于是,这些儒家的商贾开始向市场上抛售一些不是十分畅销的货物库存。而没有被征调的商贾此时的心理上也是十分谨慎,害怕万一征调的事情明就回找上他们,所以无论如何不肯收购这些抛向市场的货物。
这些货物多是陈粮,生漆,木材,竹制品,青铜器居多,因为白家有更好的木器家具,铁器,玻璃,陶瓷这些东西,虽然销量严格限制,但大家都知道,一个大规模的美食购物城正在建造,要不了多久就要开业。
所以,相关木材,木器,竹器,生漆,陶器,骨器,甚至青铜器的销量越来越差,逐渐的进入了滞销的阶段,一些商家无所谓,因为本身就没有多少存货,但是那些大商家不行,他们的货物开始积压了,
但就在此时,一个苏公子出现了,他专门收购这些并不太好销售的货物。但价格方面非常低,只有正常销售价格的三四成而已,一些积压货物的价格更低。
其中尤其是两年以上的陈粮。其价格只有往年的两成,现金的缺乏让这些商贾开始无可奈何的选择出售积压货物。
这位苏公子倒是爽快,来者不拒,有多少要多少,于是大量的滞销货物被这位苏公子买下,又源源不断的运走。
书院的院落,正厅之郑
此时的田子方,谷梁赤居中而坐。大司空,大司寇,大司徒,太宰分左右而坐。
“太师,先生。这白家的白恒,白冰二人,手持王令,一人前往五官府衙,征调粮食,牲畜,白盐。一人在虚集之内到处征调丝绸,绢麻,铜矿铁石,到硼砂,生铁,树胶,松香,红白矾,等物。”
“虽然数量不是很大,但是这抽调的都是紧俏好销之物,这让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