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鲤对  延明纪略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用过了早饭,杨渊换上了一身道袍,头上戴好网巾,又顶了一顶高筒乌纱帽。

道袍,并不是道人们穿的袍服,而是如今不管官绅黎黔都贯穿的一种外袍,下摆刚刚过膝,两袖宽大,衣领处缝着白锦护领,丝质网巾罩在黑发上面,最外面顶上韩熙载同款的高筒乌纱帽。

这套装束,除了网巾算是明代开国之初的新发明外,距离晚唐两宋时的服饰也并不算差得太远。

此时杨世禄已经换好了衣衫,坐在中堂之上捧着一杯香茗在那里养神。

见到三儿子走了过来,杨世禄将手里成化斗彩葡萄纹茶盅放到一边,拿起一旁的丝巾轻轻擦了擦嘴巴。

“等下去拜会你那位座师,你心里可有什么计较?”

杨世禄一双眸子看着自己的儿子,神光内敛,好似一口早已经没了甜水的枯井,内里只有积年留下的风霜填补这空洞。

“儿子只带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去,”杨渊略一思忖答道:“万事都由父亲做主。”

杨世禄听到这里略略垂下头来。

“如此,那《田敬仲完世家》倒不算白读。我问你,若是那位县尊大人不答应此事,你觉得是为何?”

杨渊低头一想,老杨头这是在考校自己了。

“愚男以为,这公门之中一向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最讲究成规定例。”杨渊将自己代入那位座师的角色说道:“编练乡兵一事,本来就千头万绪,一旦有什么变故,白惹一身骚。”

“更何况县尊大人上面还有府尊、道台、还有制军大人,想必也都有通篇的考虑,只要流寇没有放火烧了县衙,恐怕县尊大人也没有什么迫切的念头去编练乡兵。”

官场之中,最大的忌讳就是越权。杨渊虽然没有真正的当过官,但是前世也是在跟公门之人打过交道的。其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就是“权责合一”,行使相关的权力,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于各位大人来说,权力那是要在手里的,而责任那最好是别人的。

杨渊回答道:“乡兵一开,钱粮从何处支用?县中各项用度本来就繁杂,好不容易花费钱粮将乡兵编练得可用,到时候府尊大人一纸政令,叫乡兵去汉中府听用,去还是不去?若是流寇兵逼西安府,制军大人要乡兵出栈道翻秦岭,去还是不去?县尊大人有太多的理由不去编练这支兵了。”

杨渊沉默了一下又补充了一句:“更何况县尊大人是崇祯七年的进士官,这等老虎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你是这般想的?”杨老爷捧起成化斗彩茶盅饮了一口。

“一点愚见。”

杨渊迎合道。

“那是以前,以前有闯王闯将八大王吗?”杨世禄将茶盅放到一边,看着中堂墙壁上挂着的北宋院画。

“以前当然也有刘六刘七、唐赛儿,有董山、俺答,但没有当今圣上这边的英明天子。”

杨世禄语带嘲讽,看着自家儿子:“县尊大人不想做,咱们可以让他想做啊,比如今年的秋粮。”

大明的政治惯例,一旦高中进士,那自然是一片坦途,一甲自然不必说,可以点为庶吉士,二甲也可以通过考试为庶吉士。

不拘是哪一种,只要成了庶吉士,入了翰林院,那就是进入了高级官员的预备队,号称储相。内阁的诸位阁老依惯例都是翰林出身。

而三甲的同进士,这一般外放为州府的同知、知县。洋县知县詹时雨是崇祯七年的同进士,按照惯例外放到洋县任知县。

等到崇祯十年之后,三年考满,吏部根据他这三年来的表现评定决定他以后的官职。或者转任其他知县,或者做同知之类的佐贰官。如果朝中有奥援,或者表现优异,那么便可调入六部任低级官员,由外官转为京官。

当然,这都是以前的惯例。

朱由检之前下过严令,各州县主官,如果本管州县不能按期完税,则一律不得升官。按照这条规矩,詹时雨的前途十分堪忧。

崇祯七年。李自成张献忠逼近汉中,川陕各路兵马前来支援。这人吃马嚼的开销,兵过匪来的破坏,都是各地州府县在勉力支撑。有道是“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古人梳头有着全套的工具,一开梳,便是用的梳子,木齿宽松,这是头道程序。而后换用篦子,木齿细密,足以将头发里的头虱清理掉,这便是第二道程序。

匪乱之后必然是兵灾。汉中府下各县,都受了不小的影响。崇祯七年也就是去年本来改完纳的夏税秋粮,都有所拖欠,崇祯八年的夏税也受了影响。现在又到了完纳秋税的时候,照现在的情景,今年要想完成朝廷的本税和各项加派,那是不可能的了。

换句话说,县尊詹时雨要想如期晋升那是不可能的了。

就算你是老虎班,也要照章纳税啊。

“父亲的意思是?”

杨渊大概明白了杨世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