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渊转过头看见前面有一处铁匠铺子,里面几个人精赤着身子在那里敲敲打打,立时有了想法,也不跟薛旺闲扯,直接走了过去。
给孙传庭准备礼物,只是一个由头,好让杨世禄掏出银子,自己真正的想法,还是去青海那边看一看。
茶马贸易互通有无,这是一门聚宝盆一般的生意,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自己一定要亲自走一遭。
要做这桩生意,黑锅是少不得的。
“这位官人,要买什么铁器?鸟铳、刀剑,咱们这里都有。”
这铁匠铺子掌柜一副军火大亨的样子。
“小号在汉中府也是响当当的字号,之前左总兵与流寇对峙,县尊还从小号订了几门弗朗机。”
杨渊对这位军火大佬嘴脸并不陌生。大明王朝的匠户制度早就伴随着嘉靖万历年间的改革消失了,各色军械除了兵部自己督造以外,各类小铺子也承担了大量的订单。
“有锅吗?”
这位掌柜面露难色。
“锅是有,只是不知道官人要多少?”
在今日的大明,如果说有什么是严抓的走私货物,大概只有硝石、硫磺还有铁锅了。
硝石和硫磺,这可以理解,这两样都可以用来制造火药。而铁锅其实也差不多。
杨渊觉得如果用辩证法解释一下,大概原因就是这样的。
游牧是一种匮乏形态的农业,能够支撑的人口少,而且农业剩余也就少。
农业剩余少,能供给的其他阶层就少,手工业就不发达。
大明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亩产最高的国家,农业剩余多,人口也就多,手工业也就发达。
同样一口铁锅,在制造的时候首先要选矿、采矿、采集燃料、冶炼,然后再锻造。
漫长的产业链决定了游牧地区是自己搞这种复杂手工业是不经济的。
这就决定了铁锅在青海是有市场的,而且市场很大,因为这是对方需要而且无法代替的一种需求。
而大明发达的手工业意味着更低的人力成本,即便游牧民族下定决心自己造铁锅,其成本也比大明的成本高,最终因为经济性也会被大明的铁锅淘汰。
而铁锅,理论上是可以被改造成兵器的。某种意义上说,铁锅跟硝石、硫磺没什么区别。
这就造成了一种悖论。
大明为了国防安全,坚决不能让铁锅出口。
而只要利润存在,铁锅就一定会源源不断的流出。
这个问题如果交给杨渊来选择,杨渊会选择把铁锅卖出去,然后把利润换成大炮和火枪。
持剑经商,带炮卖锅。
“掌柜这里有多少铁锅?”
杨渊问道。
“库里还有五六十只。”掌柜正色看着杨渊:“敢问官人?”
“我家公子是侍郎家三公子。”薛旺看着老板:“此番是来购置货品的。”
汉中府出过的侍郎没几个,所谓侍郎家就是指得杨家。
老板点了点头:“我说怎么是生面孔,却原来是三少爷当面,往日里只见过大公子,是老朽眼拙。听闻三公子少年英雄,今日一见……”
“客气话就不必说了,”杨渊看着老板:“拿一柄鸟铳过来看看。”
鸟铳名字里带个鸟,却不是轻蔑,而是说它打得准,可以击落飞鸟。
这种火器传入中国的具体年代已经说不清了,大概有好几种说法,有认为是嘉靖年由南洋贸易传入我国,也有说法是从日本舶来的。
不管怎么说,这东西到了中国之后推广就一直不是很顺利。
主要原因就是不稳当。
如果要评选保守群体,军官们一定排名第一,不管任何时期,军官们总是倾向于重复过去的成功经验。
火绳枪来到中国之后,就一直面临这个问题。
我大明的边军骑兵配上小炮这么厉害,我为啥要用这个破鸟枪呢?更何况明军所处的一线环境,往往都是游牧和农耕的分界线,风沙极大,强风环境也会影响火绳枪的稳定性。
而能够不断推演战术,将之更进一步的人则可谓军事家,如戚继光。
当然,边军不爱用归不爱用,至少明代的各色团体对鸟铳的反应还是很直接的。
比如眼前的这个铁匠铺里就有准备向平民出售的鸟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