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章 学堂  归鄢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符韩君向来是个行动派,既已决心弃武从文,便从未缺席课堂。如今,科考在即,众书院导师都在进行猜题。

而他毕竟是重活一世,对这一年的试题倒是有些印象。

符韩君百无聊赖地看着争得面红耳赤的众师生们,并没有参与其中。

他虽然名声在外,但始终都是武将出身。

在大家看来他今后势必会子承父业,如今不过是在打发时间,做做戏而已。

此时,夫子正在与学生们讨论忠君之道。

“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子昂以为‘君为臣纲’首当其冲,作为臣子应对君主尽心竭力,全心全意,毫无隐瞒!”书院学子陆子昂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夫子满意地点了点头,“君为臣纲,简而言之便是‘忠心’二字。”

符韩君看向夫子,问道:“那夫子以为何为忠心?”

夫子也将目光投向提问者,“符小将军有何高见?”

众人将纷纷看向符韩君。

“臣子不可一味遵从君主所言,而是要有自己的行事原则和判断。”符韩君笑着说道。

“符小将军,你当天下所有的臣子都如你这般出身高贵吗?在皇权面前,我们除了遵从,还能做些什么?”陆子昂激愤地说道。

其他学生也面露难色,在心底纷纷认同陆子昂的看法。

符韩君继续笑了笑,“科举考试,是为选拔有识之士,对国家治理有助益的人才,而并非阿谀奉承之辈。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没有臣子敢直言不讳,只会蒙蔽君主。”

夫子沉默了片刻,才说道:“符小将军所言有理,大家需谨记臣为君纲并非是一味顺从君主,必要之时,也需提醒君主的德行。”

“孔子有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关系应当是双向的,若君子不能给臣子应有的尊重,臣子又何谈忠心相待?”符韩君继续说道,“子陵认为孟子对君臣之道的说法更为完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臣关系,并非是单向服从,而是双向交流,不断去完善的一个过程。”

夫子面露喜色,非常赞同符韩君的说法。

“尔等以为如何?”夫子看向其他学子。

“符小将军以孔孟之道为依据,言论自然是在理的。”陆子昂继续说道,“但百家思想争鸣,各执所见。学生更加推崇韩非所言,臣子自当服从君主。明主在上,则人臣去私心行公义;乱主在上,则人臣去公义行私心。作为臣子仅需遵从君主的治国理念,辅佐之,便可。”

夫子笑了笑,“子昂所言不错,百家思想争鸣各执己见,你们也应当有不同的见解。在朝廷上,若是所有的臣子都想法一致,并不利于君主听取多方意见。”

“不过,符小将军的看法倒是让夫子惊讶,本以为符小将军是习武之人,应当会更遵从韩非子的从法治国,没想到居然有颗仁义之心。”夫子感到十分欣慰。

“大约是见惯了杀戮,子陵觉得以仁义之心治国,或许百姓的生活会更美好。”符韩君感慨道,“至于陆师兄所言,子陵心中仍有疑问。若是遇到一位明君,自然国富民强;若是遇不到,当臣子的还不作为,岂不是祸国殃民?”

陆子昂皱起眉头,看向符韩君。他没有料想到符韩君居然如此巧言善辩,完全就看不出来是出身将军世家。

“时辰不早了,今日猜题,且到这里吧。”夫子说道。

众人收拾好各自的行囊,纷纷离开了学堂。

“符小将军,请留步。”夫子来到符韩君身旁,叫住了他。

符韩君放下手中书卷,看向夫子。

“夫子可还有事?”符韩君态度谦逊地问道。

“听闻符小将军已拜邵大学士为师,不知可有受益?”夫子询问道。

符韩君好笑地看了夫子一眼,“夫子若是想同邵大人谈学问,大可亲自登门拜访。我想邵大人是不会将夫子拒之门外的。”

夫子皱了皱眉,“夫子就是随口问问,符将军见解不凡,想必也是受过高人指点。”

符韩君笑了笑,“恩师向来耿直,从他口中应该是套不出任何有关科举考试的消息。”

“邵大人师德人品,我等师生甚是钦佩。”夫子笑着说道,“如今朝廷内外,他门下弟子大约已有半成以上都入仕了。”

“符小将军今后自然是继承大将军之位,若是有任何好消息,不妨透露一二给同门。”夫子提议道。

“夫子怕是高看子陵了,子陵才学能力虽有限,但是也期盼此次能够金榜题名。我弃武从文可不是口头说说而已。”符韩君回答道。

夫子惊讶地看着符韩君,“你当真弃武从文?”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符韩君微笑着说道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