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优势与弊端并存的大明水师  大明王朝1587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廷维持卫所、水寨、巡检司就已是力不从心。”

一遇上实际问题,李太后有时还是会试着说真话的,

“皇上若是要借洋人水师,那募兵又得从沿海百姓里头去招募,水兵的待遇又是一向得低。”

“倘或是为了拱卫辽东、登莱那几处要紧关隘也就罢了,要是仅为了帮洋人打仗,那就太不值当了。”

朱翊钧闻言便点了点头,李太后说得也是晚明海防问题的客观事实。

明朝初年的时候,全国沿海置卫所、建水寨,派重兵戍守,水师军士有敌则战,无敌则耕,粮饷充足,海防亦趋稳固。

水寨的作用主要在于联防能力,可以根据进犯之敌的骚扰路线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有效打击海上进犯之敌。

一旦倭寇进犯,远处见烽堠报警,近海有水寨的防御,沿海巡检司进行盘查,上岸则卫所水军围追堵截,从而在沿海地区形成一道严密的防线。

这种统一指挥与分区守备,机动巡剿与近岸歼敌相结合的海防体制,在明朝被称为“巡洋会哨制度”。

但是到了晚明,海禁逐渐松弛之后,巡洋会哨制度便逐渐产生了一系列弊端。

明前期的沿海巡哨军原本以卫所旗军为主体,虽有召募,但仅为少数,且不成经制,多是临事而发,事罢裁汰。

而正统以后,随着屯田制的破坏,以世袭军户制度为基础的卫所制也日益消耗,沿海卫所旗军亦多有逃亡。

一些军官为了得到缺额的军粮,对逃亡者多敷衍塞责,有的甚至索取贿赂,放任军士离去,以致逃亡者的数量愈来愈多。

类似的卫所体制衰退,在明朝各地都有发生,迫使朝廷在水师上也开始用募兵制作为补充手段。

但因为明朝的经济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朝廷也不可能长期维持大规模的募兵数量。

在土地依然用于维系卫所制前提下,数额不多的粮饷是征募部队的唯一犒赏。

而且由于水军兵种的特殊化,为了断绝地方上的利益纽带,朝廷又规定所招募的部队都必须到异乡服役。

比如将相对内陆的山区壮丁,雇佣到沿海地区作战;又将广东沿海的海员,招募到福建去对付倭寇。

在戚继光的戚家军成功的同时,各种类似维系模式的军队,成为了明朝控制沿海的中坚,但其中的绝大部分,又根本无法获得戚家军才有的待遇。

譬如俞大猷平定的那场柘林水兵兵变,就是因为水兵不满于军中待遇低下,这才在接到俞大猷的北上调令后,立刻决定发起哗变。

到了万历一朝,这种情况在东南沿海地区变得极为突出。

沿海各省地方供给水军士兵的粮饷,原是出自两税征解麦米、渔税、商税、屯粮、盐利、课钞等地方税收。

一旦地方上出现偷税漏税、虚冒支领、征解不及时等现象,水军就会被拖欠军饷。

而这几种现象,在晚明又常常在沿海各省出现,因此水兵的招募和补充往往是一个难题。

到了嘉靖时期,各地开始普遍采用行营哨制,也就是抽调卫所军来补充营军。

卫所抽调出来的战士,在营中即为兵,如果战备结束,回到卫所,则仍然为卫所军。

虽然在营哨制下,官员管理人数的减少使得其更加便于管理,同时更加便于灵活的作战,但这种制度离建设战斗力强的先进水师目标却有一定差距。

“洋人都还没开这口呢,老娘娘倒先担心上了。”

朱翊钧淡笑道,

“再者,募兵治军无非是正清税源和清查虚冒军丁这两项,别的还能有甚么?”

李太后见朱翊钧转移了话题,也不过是笑了笑,随即提醒道,

“我是怕皇上一动用水军,外臣们就开始提要助济军饷,接着就又是要在地方上加税。”

“从前胡宗宪任浙直总督时,为了对付倭寇,就请求于常赋外加派‘提编’,在民间以银力差排编十甲,如一甲不足,则提下甲补之。”

“其后,又以民壮工食等名目搜括名山寺院香钱、缺兵饷银、脏罚银、山荡税等饷支用度。”

“加税助晌,虽济一时之急,却使浙省民力大困,小民生计无着,倘或官府催逼甚急,则民转化为盗,再用兵剿除,则又得费饷。”

“若民间搜括已尽,军需亦无处可补,当年科道官陆凤仪弹劾胡宗宪‘欺横贪淫’十大罪状,虽说他是为了献媚徐阶,但其疏中之言也并非全然是空穴来风。”

朱翊钧笑笑,道,

“老娘娘还是少听外头那些子闲言碎语,胡宗宪当年是‘严党’,先帝都给他平反了,老娘娘倒无端提起这话来了。”

“再说,胡宗宪之事,其中多有可议之处,连《世宗实录都不一定作得准数。”

“这《世宗实录是由徐阶任总裁官主修,张居正续修,自然对‘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