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技术先进而科学落后的大明火器  大明王朝1587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近到和敌军马匹相交时放铳及弓矢,接着骑兵再趁机冲入敌阵砍杀,最后派步兵十人专管割首级。

当时因为舟山岑港之战而无辜被罚至山西大同戴罪立功的俞大猷,使用车营在安银堡战斗中,以一百辆战车和三千步兵骑兵,击退了鞑靼的十万余骑兵。

如此一来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车营中骑兵和步兵以车为掩护,防御力大大提高,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器优势。

但是由于大明的体制原因,导致明末野战冷兵器部队素质极差,根本无法辅助热兵器部队作战,因此没办法像俞大猷和戚继光时那样陈列车营迎敌。

后期引入西方先进火器之后,徐光启和孙元华在登莱组建明朝精锐的纯火器部队,希望藉此一扫外患。

但是登莱地方歧视东江军户的态度使得毛文龙死后的东江军对登莱没有归属感。

吴桥兵变之后,军队竟然成为叛军,转投后金,这直接导致明朝希望利用科技优势战胜后金的计划破产,相反还送给后金大量火炮和大批有经验的炮手。

朱翊钧想到这里,不由就是一阵叹息。

他挥了挥手,让那太监放下完整形制的鸟铳,指了指旁边的散装零件道,

“把那铳管拿过来给朕瞧瞧。”

兵仗局的掌印太监忙将铳管捧到了皇帝眼前。

朱翊钧接过铳管,随意翻看了两眼,道,

“这铳管造得甚是光直啊。”

那太监笑道,

“是,皇爷好眼力,这铳管光直是为防止弹丸在铳膛内遇阻,致使出子无力或炸筒。”

朱翊钧点点头,端起铳管往管内一看——果然没有膛线。

朱翊钧悻悻地放下铳管,膛线才是枪管的灵魂啊。

膛线是现代炮管及枪管的管膛内壁上被锻刻加工出的呈螺旋状分布的凹凸槽,可使子弹在发射时沿着膛线作纵轴旋转,产生陀螺仪效应稳定弹道,因而能更精确的射向目标。

而晚明火器不能完全转型成现代热兵器部队,只能靠冷兵器军队辅助才能发挥效用的关键就在这里。

其实以晚明的技术,早已能够制造出一批足够光滑的枪管,可枪管的光滑程度对火器射击的准确度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在没有炸膛危险情况下,枪管的光滑程度影响的是弹丸的发射初速度,与准确度无关。

根据热兵器发展的历程来看,准确度差的主要原因就是枪管没有膛线,弹丸不能以旋转的方式从枪口射出。

即使枪管再光滑,弹丸和枪管内壁之间也存在缝隙,而镗线枪管的弹丸直径比枪管内径大,所以弹丸可以稳定的从枪口射出。

朱翊钧抚摸着手中的铳管,心想此事倒不全因是古代中国的科技落后。

线膛枪因为膛线在发射过程中容易磨损,其报废的速度要高于滑膛枪,因此线膛枪很早就被发现出来,但是直到西方侵华时仍然主要使用滑膛枪。

所以晚明即使有西学传入,但能提高火器准确度的膛线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这也是后金冷兵器部队能战胜晚明火器部队的原因之一。

朱翊钧想了一想,并不泄气,又指着铳管的径口问道,

“这孔洞是怎么钻出来的?”

那太监笑道,

“是兵仗局的工匠钻出来的。”

太监朝朱翊钧比了个手势,

“兵仗局有专门的钻架,使得下部钻头保持不动,匠人们再用皮条拉动铳管转动,如此反复则可成型。”

朱翊钧问道,

“那也就是说,这铳管钻孔的大小、内壁的匀称与否,全部凭借的是钻孔工匠的手感和技巧了?”

那太监忙笑着保证道,

“皇爷放心,这兵仗局钻孔的匠人都是积年的熟手,就算偶有差池,那也是万中之一。”

“倘或钻出来的铳管不能制枪,奴婢们便会弃之不用,万不会因这微小之差而耽误国家战事。”

朱翊钧点了下头,并未出言有所责备。

晚明技术人员的想法和这个兵仗局掌印太监大致是一样的,工具制造全凭能工巧匠的熟练技艺,全不懂流水化和规模化。

倘或是烧造瓷器或者打造黄花梨木家具这样的工艺品,那尚且可以说是底蕴深厚的中国工匠精神。

但火器制造却不同。

枪管在纯手工操作下不可能始终保持一致,这就使得晚明制造出来的火铳口径不一,铳管壁厚度也不一致。

尤其在枪管内部出现凸起时,火药的爆发力会被凸起处阻塞从而使其冲力回转,枪管壁薄弱的地方很可能出现炸膛的情况。

而且如果枪管的口径一致,则可批量生产压缩好的火药块组成定装火药,用时直接装载,便可极大地提高发射频率。

朱翊钧将铳管放回了托盘上,心中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