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回家  重生之晚明风云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走到中午的时候,周羽来到一个小镇,他又饿又渴,才想起来早上连饭都没吃,想摸出怀里的烙饼吃,没想到怀里空空如也,准是打架的时候弄丢了。

正巧看见一个小饭馆,就走了进去,要了一碗面。

店老板端上来的时候笑道:“客官一碗面是否吃得饱?年轻人饭量都大,不如再来两个玉米面儿蒸饼,这可是本店的特色,就是大同府城饭馆都不见得买得到,这玉米乃是西洋作物,与我中国面粉风味颇不相同。”

这一说可提醒了周羽,莫不是这玉米、红薯还未大面积推广种植?这可是宝贝啊!

于是周羽放下碗筷,站起来向那老板抱拳道:“老板可有这未磨成面粉的玉米?如有,能否卖我一些?”

那老板听着纳闷儿,他这“特色玉米面蒸饼”卖的并不好,口感粗,吃惯了面食的山西人一点儿也不买账,昨天他还向他那不争气的大儿子抱怨,怪他去了趟西安带回来这破玩意儿,半年了,那袋子玉米就没见少。今天听说这小子要买玉米,心里高兴得不行。

“啊,有是有,不过这稀罕玩意儿可不便宜,我进价就22文钱一升,而且,我自己还不够用呢。你要多少?”老板故作为难地说道,生意人永远不会贬低自己的东西。

“我没钱,”周羽实事求是地说道,“你看我这铺盖可还行?换你两斗玉米如何?”

那老板看看周羽的铺盖,被褥很破旧了,但一张狗皮倒是不错,一张狗皮换这卖不出去的玉米,这生意划得来!

“好,那我就吃点亏,成交了!”饭馆老板像下了很大决心似的,那双狡黠的双眼极力压制着内心的喜悦。

此时玉米、红薯等作物已由美洲传入中国多年,但因口感、观念等因素影响,未获大面积推广。

以穿越者的角度看来,这些作物的高产、耐贫瘠、耐旱等特性,是传统农作物无法比拟的,大面积种植是大势所趋。后世甚至有人提出,若明朝推广了玉米红薯,绝对不会被李自成和清朝夹击灭亡。

周羽当然知道这点,别的先不考虑,带回点玉米种子回家种上,存点粮食以免灾荒来时饿死,保命要紧啊。

他吃完饭,就背着一小袋玉米继续往家走。日头落山的时候,周羽终于快进村了,正烦恼自己这个世界的家怎么走的时候,忽听背后有人叫他:“羽儿,等等!”

周羽听到这个声音,身体像过了电一般定住了,那声音太熟悉、太亲切了,天下没有哪个人会听不出自己母亲的声音,难道妈妈也穿越了吗?转念一想,周羽苦笑了一下,这不可能的,一定是自己幻听了。

于是他回头手搭凉棚,循声望去,不远处一个中年妇人正向他走来,金色的夕阳正好挂在那人的脑后,这景象像是佛祖下凡,头上四周闪着神圣的光芒。

那人越走越近,周羽逆光眯着眼睛仔细地看着,是了,是那个熟悉的身影,那个自己从小到大都依恋的身影!于是他整个身体都颤抖起来,像小时候无数次做过的一样,他跑过去一下抱住了妈妈:“我想你了!”说完眼泪扑簌簌地流了下来。

“哎呦,大小伙子了,还像个小孩。”妈妈用粗糙的手掌擦着周羽的泪水。

周羽和母亲肩并肩走着,他发现与那个世界的妈妈不同的是,她看起来苍老许多,脸上的皱纹和斑白的头发,和她四十多岁的年龄极不相称,走路也很蹒跚,哦,是了,她是缠足。

“娘,我被开除了。”

“没事儿,回来帮娘种地。”

“我用行李换了这袋玉米,回头我们把它都种上。”

“地都种完了,明天磨成面粉吧,正好家里没面了。”

“不行,今年必须都种上,这可是宝贝!”

“臭小子,什么宝贝,我种了一辈子地都没听说过!”

“对了,娘,咱家一共几亩地啊?”

“十亩。”

夕阳一点一点被远山吞噬,最后一缕阳光将母子二人的影子撕扯得好长,眼前的小村子,升腾起袅袅炊烟,像极了小时候和妈妈种地回家的景象。

周羽自从穿越以来的紧张情绪,终于彻底松弛了下来,这两天从没这么轻松过,他的心被满满当当的幸福感填满了,赶走了恐惧、焦虑、愤怒和疲惫,是啊,有娘就有家,我到家了!

周羽家在周家集,这里西靠阴山山脉,北邻十里河,是一个有一百一十户村民的村庄,按照明代里甲制度,正好是一里。

村里周姓是大姓,共有七十三户。百姓多为民籍,以种田为生,另有匠籍两户,为张家铁匠铺和侯家石灰窑。气候较为干旱,土地贫瘠,农民生活穷困,正常年景还能果腹,遇到旱灾,就要忍饥挨饿,甚至举家外出乞讨。

因地处汉蒙边境,时有蒙古骑兵骚扰,掠夺汉人财物、妻女,去年陕西饥荒,又有饥民为生活所迫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村民生活更加凄苦。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