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水泥  重生之晚明风云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天一早,周羽就带着宋应星去了侯三舍家,到了他家发现锁门,又去了村西头山下的石灰窑。二人到时,侯三舍和他儿子侯文信正在烧石灰,侯文信风箱拉得山响,窑内很热,父子二人都只穿了薄薄的一层单衣,犹自满头是汗。

周羽把侯三舍拉到一边,给双方做了介绍,开明见山说明来意:“侯大爷,我们今天来是想烧制一种新石灰,叫做水泥,主要是可燔石加粘土烧制,再加铁矿渣,混合磨碎即成,其性能胜石灰百倍。但是几种材料的组成比例还需试验,不知您愿意共同试制吗?”

侯三舍祖辈烧石灰,没听过什么水泥,但是他知道周羽前几天回家,就受到周明海重用,当上了保安队的队长,昨天又听说有人骑着高头大马去他家找他,想必就是眼前这个书生了。周羽外出一年,如果被什么贵人相中,将来出息了,可不能得罪了,于是笑道:“什么共同不共同的,我爷俩就有一把子力气,有什么需要你就言语一声,我们听你的。”

“侯大爷,如果将来成功了,我不会亏待你的,算你的股份。”周羽见侯三舍是个爽快人,也不能亏待了人家。

“哎呦,小羽看你说的,这我可要不得,主意是你的,配方也是你的,你要找别的窑不也一样吗,你只要给我点工钱就行了。”侯三舍是个实诚人,一辈子老实本分地烧石灰,从没妄想过还能入股分成,于是赶紧推脱。

“现在咱俩也别纠缠这个了,先把水泥烧出来,其他事情将来再说。情况我都说了,剩下的事情你和长庚商量吧,我还有别的事。”周羽有了宋应星这个助手,也可以当甩手掌柜了。

“你忙你的吧。”侯三舍说道。

周羽回到家,琢磨着建立公制度量衡,因为穿越过来时带来了一把钢卷尺,如今可派上了大用场。于是兴冲冲揣着卷尺去找张大寿打造一个一米原器、一公升体积原器和一公斤质量原器。

怎样才能确定一公斤质量呢?上过初中物理的都学过,四摄氏度纯水一立方米质量是一千公斤,也就是一升水是一公斤,当然,这里的升和明代所说的升体积是不同的。纯水就用蒸馏水,至于是否是四摄氏度,关系不大,大同早春早晚温度差不多就是了,测量精度足够用了。由于铁器容易腐蚀损坏,将来找到瓷窑可以改用瓷器原器,瓷器的线膨胀系数小于铁器,更加精准,暂时没有先将就着。

周羽来到张铁匠家时,发现渠宗海也在,他正拿着一张纸跟张大寿比划着说什么,周羽进来两人也没发现。

周羽走近一看,原来纸上画的是军刺,不愧是带兵出身,对武器的理解相当透彻,周羽那天只跟他简单说了军刺的事情,他竟然画的相当精准。

“队长,我和张铁匠研究一下军刺的事情。”渠宗海发现周羽站在了旁边,打招呼道。

“嗯,图画得挺好啊。不过军刺的事先放一下,我这有个着急的事情。”于是把度量衡原器的事情跟张铁匠说了一遍,“不着急,你先琢磨琢磨,这个是原器,我们一定要做到最精准。张叔,我知道以前你做过鸟铳,也是极为精细的活。这次的要比鸟铳还要精细。”

周羽把钢卷尺放在张大寿那里就回家了。回家之后开始写作,哦不,应该是回忆,回忆学生时代学过的代数、物理、化学。按照周羽最初的想法,是要写成三部教材的,但是苦思冥想了好几个小时,头发揪掉了好几把,才发现根本行不通。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知识体系,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了。作为一个工科生,周羽从来没把教材上的定义、定理、推论认真背过,都是从做题中理解的,工程上简化计算是工程师的习惯,但一旦要严密地论述和推理,这种习惯便成了陋习。

算了,退一步,写个大纲吧,只能先把宋应星培训出来,编教材以后让宋应星组织人手干,要他明白了就行。

于是,周羽做了一支鸡毛笔,毛笔实在麻烦(主要是字太丑),拿出宋应星的文房四宝,开始动笔。先从代数开始,首先是英文字母表、阿拉伯数字表,然后是计算符号表。多项式运算、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集合、函数、极限、微分、积分、统计初步。

这是一个速成讲义大纲,宋应星是中国当时最杰出的科学家,因此不必纠缠于细枝末节,也不必讲得太深,主要目的是要把宋应星领进门,然后让他自己修行。

周羽正在奋笔疾书的时候,宋应星回来了,浑身是土,脸上也摸得煤灰黑一块白一块的。

“怎么样?还顺利吗?”周羽关切地问。

宋应星也不答话,把桌子上周羽喝剩下的半碗水一饮而尽,然后抹了抹嘴说道:“有几个问题,一是生料粉碎的问题,本来石灰烧制就是直接烧石头的,一层石头一层泥煤地码放,然后烧制。咱这水泥生料是要石灰石和粘土混合的,我猜测应该是烧制过程中两种原料可能会发生反应,所以要求生料必须粉碎后拌匀。咱三个人抡铁锤砸的,这给我累的。”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