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华夏军与朝廷的冲突正式结束,大同巡抚张宗衡率领官兵撤回大同城内。
周家集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和热闹,尤其是王辅臣和周正部队的凯旋,让整个周家集沸腾了,市民们自发上街,夹道欢迎英雄归来,从百姓脸上激动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是发自内心的高兴,笼罩在所有人心头的那块阴云消散了,自己的性命保住了、饭碗保住了、来之不易的和平保住了,活着真好啊!
周羽如今的心情怎一个爽字了得,他带着张啸和徐蕴奇亲自出城迎接部队进城,与王辅臣、周羽五人骑在马上,走在队伍的最前列,缓缓前行。
“辅臣,你们可把我急死了,怎么二十五日晚上向我汇报了情况之后,就再无音讯了呢?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如何歼灭的民军、又如何收复的朔县?”周羽十分好奇王辅臣的遭遇。
于是,王辅臣边走边讲,把来龙去脉都说了。
当华夏军接近朔县县城的时候,当面遭遇了准备进城的民军,双方对于对方的出现都是相当错愕。双方都没有立即交火,而是互相打量着对方。
在王辅臣和周正眼里,这支民军甚至称不上是一支军队:没有火器,没有骑兵(当然没有,大量马匹是无法钻山沟的),军服五花八门、破破烂烂,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大刀长矛,经过长途跋涉突然遭遇敌人,能保持基本队形算是民军精锐了。
民军首领耿耀祖经过观察,发现华夏军一共也就千把人,就没把华夏军放在眼里,心说就这么点人还敢挡我大军?我背靠坚城,人数是你的五倍,就算你有火器,但却无险可守,根本抵不过我一个冲锋,今天不但要打败你,还要全歼。于是命令部队将华夏军团团围住,准备迅速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然后进城休息。
刚刚脱离土地的农民耿耀祖根本不明白,战争的输赢不是简单的人数比拼,还有武器、素质、将领、士气等等因素,不识字的耿耀祖不看兵法,也不可能知道这样一个词:降维打击。
是的,如果说官军还能在华夏军面前抵挡一阵的话,华夏军对民军的攻击,完全是降维打击,就像三体的水滴摧毁地球太空舰队一样。王辅臣在给周羽汇报了情况之后,和周正开始对民军发动了攻击。民军全面压上,周正指挥部队围成了一个圈,而王辅臣的骑兵部队上马准备冲锋。当民军进入华夏军射击范围之内时,周正下令开火。
密集的弹雨收割着生命,民军前锋部队顿时纷纷倒毙,当民军冲锋停顿,开始后退时,王辅臣带领骑兵发起了冲锋。华夏军热刀切黄油般将民军队伍切开了一个大口子,直逼民军中军,那里有一杆大旗,上书“征北大将军耿”。耿耀祖眼见大事不好,立即指挥部队向他靠拢,准备拼死抵抗。可是,此时的民军已经大乱,哪里还听他的指挥,可能也来不及听指挥,只是下意识地避开华夏军骑兵的冲杀。
明末农民军有一个显著的作战特点,那就是流动作战,说不好听点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耿耀祖充分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立即脚底抹油——跑吧。这次他明显脑袋进水,不往南部山里跑,而是往城里跑,在他心里,朔县县城还在民军手里,凭借坚城还有翻盘的机会。于是带领部下跑到朔县北门,命令城内民军开城门,城门打开后民军潮水般涌入城内。
当耿耀祖发现打开城门再也关不上的时候,后悔为时已晚。王辅臣看见耿耀祖这般没脑子,并没有急着攻击,而是看着大部民军都进了城,并让周正带领部队封锁了四个城门。在最后一部分民军进城的同时,王辅臣率领骑兵尾随而至,入城展开了屠杀,城内顿时鸡飞狗跳、血流成河。
民军北上部队五千人,朔县城内两千人,就是七千头猪,放开了让王辅臣杀,也得杀一宿,还得累够呛。可是没过两个小时,战事就结束了。
这事还得感谢民军另一个优良传统——裹挟,朔县民变成功以后,为接应北上部队,起事民军向东劫掠打粮,裹挟了朔县以东东官井村、西小寨村、贾庄等地民众五千余人,声势浩大地回城,自以为壮大了声势,没想到却为自己挖了个大坑。
被裹挟的百姓本不愿意跟着民军混的,但没办法,家产没了,不跟着走会被杀的。但今天看见形势不对,官军似乎把民军打败了,没准还会收复县城,为了不被官军认定自己是流贼,大家蠢蠢欲动,准备里应外合,干他一下子。
王辅臣骑兵尾随民军进城后,被裹挟民众立即反水,顿时城内乱成了一锅粥,喊杀声震天。有民军打开了其他三个城门,准备逃跑,但被周正的封锁部队迎头痛击给打了回来。被吓得魂不附体的耿耀祖没头苍蝇般在城内乱窜,没想到一头扎进了反水民众的队伍里,有人看见耿耀祖有手下亲兵跟随,认为他肯定是个首领,于是一拥而上,将耿耀祖活捉,捆成了粽子,拳打脚踢之下,问出了耿耀祖的身份。
于是众人把俘虏押到了王辅臣面前,王辅臣大喜过望,命令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