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1章 神来之笔,军神变月老  奥地利1840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PS:谢谢投推荐票的书友:风刀霜剑啊,十字路口的守望,魔法按钮,heavensailer,巭兲,hg0202。谢谢你们。

~~~~~~~~~~~~~~~

上回书说到,军神老卡尔,有点郁闷,觉得自己的经验成了拖累,让自己判断不准了。

“叔祖,你别灰心啊,这些不是你的专长,你没去深入思考,不能什么你都最厉害吧,那还让别人活吗。”

卡尔呵呵笑了两声,又说道:

“军事上,你那一套还是很牛逼的,80年,100年,也冲刷不掉你的光辉,你的军事思想和体系,肯定不过时。”

废话,能过时吗?

老军神的那一套,其实就是拿破仑的那一套,不过拿破仑有神来之笔,而老卡尔没有,军神那都是精密算计。

老卡尔有铁一般的现实,和严密的逻辑来推理来解释,每一场奥地利经历的战争。

他解释每一个“神来之笔”,为什么“神来”这么一笔,为什么成功了?

也解释其他的那些“鬼来之笔”,为什么“鬼来”这一笔,以及为什么失败了?

说到底,不管是“神来之笔”,还是“鬼来之笔”,其实都是将领没法凭理性来决策时,只能凭感觉决策的“胡来之笔”。

不过拿破仑军事知识扎实,经验老道,天资又好,加上一点点运气,他的“胡来之笔”,很多变成了“神来之笔”。

而那些和他对阵的将领,不管是知识,经验,还是天资或运气,每样都差那么一点,于是他们的“胡来之笔”,大都变成了“鬼来之笔”。

而卡尔大公打仗,从没有任何“神来之笔”的精彩,是因为他从没有作过任何“胡来之笔”,自然也不会有“鬼来之笔”的糟糕。

所以,在卡尔大公眼里,拿破仑没有什么秘密,每一个战役都被他解剖过了,分析过了,总结过了。

不单是拿破仑,甚至同时代,库图佐夫,布吕歇尔,威灵顿,以及他的副手施瓦岑贝格亲王,在卡尔那里,都如掌上观纹,清晰明了。

卡尔大公的一生,所有战争,就连被迫上战场的,他都谋算到最大的收益,或失败了,也是谋划到最小的损失。

所以和拿破仑的几次对抗,拿破仑胜了,毛都没摸着他一根;拿破仑败了,丢兵舍将,元气大伤。

卡尔大公在战场上,就是“不动则已,动则要命”的那种人。

为什么同时代的这些将领,拿破仑唯独认可卡尔大公,也是这个道理,其他人,也有胜他一招半式的,都是靠着蛮干,靠着运气。

再来一次,同样的条件,可能就干不到拿破仑了,也就是经不起重复性检验。

像帝都大学的常务副校长詹苑士,他的论文造假,就是经不起重复性检验,按照他的方法做实验,数据和他论文上的数据不一样。

当然他自己出来给自己站台,说什么“少数论文中确实存在标记错误的现象,并不涉及学术不端、也不影响科学结论。”

靠,y=f(x),同样的x,在同样的f下,得出不是同样的y,你说虽然你我不是同样的y,但是不影响这个y的正确性。

我日了,你这是哪来的逻辑啊?

特色逻辑吗?独属你院的院士逻辑吗?还是独属你家的詹氏逻辑?

好了,他经不起重复性检验就经不起吧,我们又不是帝都大学的,也不是工程苑的,操那心干嘛,还是回到卡尔大公。

卡尔大公呢,真刀实枪,打的拿破仑满地找牙,而且再次遇到这个情况,卡尔照样打的他满地找牙。

也就是说,重来一次,拿破仑还是破不了卡尔大公的局。

聪明人都欣赏打败自己的人,拿破仑和卡尔都是如此,他们互相欣赏,认可。

愚蠢人都景仰忽悠自己的人,韭菜都是如此,他们对割刀比较景仰。

欣赏是理性的,通过逻辑分析得来的,景仰是感性的,通过感觉来的。

感觉来的“胡来之笔”,除了个别命好的,大都是“鬼来之笔”。

凭感觉炒股的人,运气好,遇到牛市,沉溺股市不出来,牛市一过,铁定底裤赔掉。

回到卡尔的精密算计,其实就是参谋,不过他太牛了,干了整个参谋部的活。

随着科技的进步,拿破仑会越来越没市场,老卡尔的那一套才越来越主流。

参谋部这种战前算计的活,普鲁士吃透了,成精了,靠这一套吃到二战末期。

甚至普鲁士在一战二战上,两次失败都不是战争失败,是经济失败,是政治失败,当然,从更大的局面上说,也是参谋失败,但是不是军队的那帮参谋的责任。

可以说,老卡尔的那一套,至少还能抗100年不过时,如果与时俱进一点,及时更新,定时优化,到21世纪也没问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