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但夜袭战,也早就被华夏某一位孙姓兵家大师给发明了出来。
但同样的:在面对匈奴人的时候,汉室也基本不会选择夜袭。
原因很简单——风险太大。
想想也知道,以步兵对骑兵发动夜袭,就算是敌人没有防备,也很难取得太好的效果。
一旦敌人反应过来,军卒上马列阵,那本方的夜袭部队,就大概率会在远离本方阵营的野外全军覆没。
还是那句话——在具备一支万人规模的骑兵部队之前,汉室在面对匈奴骑兵集群时,还是需要依托城邑、关隘进行作战。
如此一来,马邑城内外,汉匈双方出奇默契的同时放弃夜战,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但与暂时‘两相安好’的马邑不同,在天彻底黑下来的那一刻,汉军东路郦寄、周灶所部,终于出现在了武州塞附近······
··················
“嘿,果然如此。”
“匈奴人还真以为,武州乃远离战阵之十全地?”
踩在武州塞西关墙之上,看着关墙下空空如也的烽燧,郦寄不由讥笑一声。
拜这一场日暮秋雨的福,东路军对武州塞打动的突袭,整个过程可谓是轻松写意。
郦寄、周灶二人分别率兵三千,从武州塞南、北两个方向阻断道路,另外一只千人的精锐先锋毫无顾忌的突袭武州塞,砍瓜切菜般杀了百来号人,武州塞便回到了汉室的掌控。
而那一座让郦寄心心念念,生怕被点燃的烽燧,也因为匈奴人的大意而被这场雨淋湿,并未能被点燃。
实际上,就算没有下雨,见到东路军后乱作一团,慌不择路逃窜的匈奴人,恐怕也想不起来‘点燃烽燧’这一选项。
留守武州塞的匈奴士卒如此不堪一击,显然也在郦寄的预料之内。
道理再简单不过:如果是勇敢者,这些人根本就不会留守马邑以北百余里的武州塞,而是会随匈奴先锋抵达马邑城下!
再者,郦寄所部出现在武州塞,也着实令匈奴人太过匪夷所思了些。
从突袭过程中,匈奴守卒那惊骇欲绝的面孔,郦寄就不难猜出,在东路军现身的那一刻,匈奴守卒的脑海里在想些什么。
从匈奴守卒争相北逃,而非南遁来看,可能性最大的,无疑是这些匈奴守卒认为,马邑城下的匈奴先锋已经败亡,汉军一路追到了武州塞。
至于东路军潜伏绕道至武州塞的真相,恐怕也很难令匈奴人相信。
——马邑保卫战,可是今天才正式开打!
若是正常时日,汉室没有提前调动,恐怕此时,点燃的烽火才刚接力到长安,朝堂刚收到‘边关受到入侵’的消息。
至于具体的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被多少人入侵等详细内容,还需要八百里加急南下,大概在三日后送达长安。
不过,武州塞的匈奴守卒究竟作何感想,已经不再重要了。
因为此时此刻,原本留守于武州塞的匈奴守卒二百六十七人,已然变成了二百六十七具尸首。
其中二百五十四具,正安详的躺在武州塞关墙外。
其余十三人,则是从武州塞关墙最西端,直接跳下武州塞与五路山之间,那块数十丈数十丈深断崖,摔得血肉模糊,连人形都看不出来了。
“呼~”
“总算是初战告捷······”
暗自心语一声,郦寄便也没再耽误工夫,大踏步走下关墙,来到了烽火台前。
“烽燧且先不急,为今之要,乃关墙南、北之事。”
“尔等即刻随杨校尉,布置塞南之工事!”
烽燧被秋雨淋湿,但武州塞如今有东路军数万人驻守,暂时没必要去清理,自然风干就好。
此时的关键,还是关墙两侧十里范围内的防御工事。
——在武州塞落入东路军掌控之后,郦寄、周灶所部东路军数万将士,就已经成为了整场马邑战役当中,汉室最危险的一支部队!
马邑再如何,面对的也不过是匈奴先锋三四万人,甚至就连这三四万人,还无法完全在马邑城外铺开,只能葫芦娃救爷爷似的分批次攻城。
西路军秦牧所部就更不用说了——西路军加入战斗的时间点,是在匈奴先锋精疲力竭时出来收割!
而东路军数万将士,却要在武州塞面对塞内的匈奴先锋、塞外的匈奴主力双面夹击!
论功劳,东路军未必会是战后‘论功行赏’时最大的赢家;但论任务艰巨,东路军却是整场马邑战役最关键的一环。
现在,东路军趁着日暮夺回了武州塞,还完美避免了行踪被匈奴先锋、主力得知,汉室针对匈奴先锋布下的包围圈依然合拢,马邑之谋正式成形!
接下来,郦寄需要借着匈奴先锋、主力都没发现包围圈形成的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