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短短片刻之后,同样深陷重围的三部头人,就已经吵得乱作一团。
折兰王呼奢更是气呼呼的走了开来,摆出一副武州塞我反正不去,你们谁爱去谁去的架势。
而让同处陷阱的三人,在如此关键的时刻闹内讧的,显然就是且居手中依旧拿着的,不远处的尘土中依旧藏着的木制刺球。
作为匈奴部署在幕南最具战斗力的三驾马车,折兰、白羊、楼烦三部,几乎堪称是已知世界最具战斗力的三支骑兵集群。
在草原,只要有着三部大纛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那方圆数百里的区域,就绝对没有人敢捋其虎须。
但在南下,面对汉人坚固的城池、宽阔的护城河,以及层出不穷的陷阱时,即便是这三个部族,同样也很难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就拿先前的马邑保卫战来说,若攻击马邑的不是匈奴人,而是中原某支稍具战斗力的步兵部队,如某一家关东诸侯的军队,那战斗的结果,就绝不会呈现出那般一边倒的状况。
蚁附攻城,算是中原部队最拿手,也是最有心得的战斗方式了。
在同等兵力的前提下,若之前攻打马邑的换换作中原部队,那即便不能攻下马邑,驻守马邑的柴武所部中军也绝无可能那般轻松。
说白了,马邑保卫战,就是汉室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用自己最擅长的城防战,挫败了匈奴人最不擅长的攻城而已。
这也是过去这数十年来,匈奴人每每南下犯边,却始终不能如春秋战国时期那样,攻下汉室xx座城池的原因。
骑兵的舞台,还是在开阔、平坦的平原地带,进行拉扯、追逐战!
而在面对汉人高大坚固的城墙是,匈奴骑兵最大的优势机动性,就将全然失去效果。
在原本的历史上,即便是打下中原,统一大半个亚洲的天之骄子,攻打宋廷所仰仗的,也绝不是骑术精湛的骑兵集群,而是火炮!
所以可以这么说:除非掌控后现代热武器技术,否则草原民族想要统一中原,就只有一种可能性。
汉人军队足够羸弱的同时,再出一个引匈奴入关的某三桂!
对于这一点,草原民族,起码现在的匈奴人,是有明确的认知的。
此次,单于冒顿领大军十数万南下,所图也不是攻下汉人的某个城池,或是将汉匈双方的势力交界线南移。
而是仅仅出于韩王部逃回汉室,本单于很生气,很没有面子的考虑,想让汉室为收容韩王部的愚蠢举动,付出一定的代价。
如汉边糜烂,代北十室九空,家家戴孝之类。
可当现在,匈奴先锋部队陷入五路山、洪涛山、涔山所围成的这块字平原,三个端口中,善无不通,马邑久攻不下,武州塞又被汉人堵死的时候,陷入包围圈内的匈奴先锋,显然就有些不知所措了。
作为仍旧处于后野蛮时代的草原游牧文明,匈奴人对于危险的预知,还是足够敏锐的。
就如动物往往能更早预知危险一样,此时的游牧文明,往往也能对危险有更高的警惕性。
而这一次,匈奴先锋之所以会陷入马邑之谋的包围圈,并非是其对危险的预知能力不够敏锐,而是这样的情况,还从未发生在匈奴人的头上
按理来说,马邑一带如此具有鲜明特征的地形,就算是生活在后世和平时期的军事小白看了,也终归能纸上谈兵一句:嗯,这里是个不错的伏击地点。
但这么浅显直白的地形特征,却并没有引起匈奴人的注意,难道真是因为匈奴人大脑迟钝?
很显然,在当今已知世界,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种,能有草原游牧民族这般敏锐的危险预知能力。
道理很简单生存环境越危险的生物,对危险的探知能力就越敏锐!
而亚洲北部草原,可谓是这个时代的已知世界,生存危险性最高的一块区域了。
可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片危机四伏,生命脆弱的宛如一张纸片的地区,匈奴人却没对汉室的马邑之谋,提起足够的警惕。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匈奴人的危险预案当中,根本就没有落入汉人包围圈这一项。
就拿自然界中的动物来说,那些能提前预知危险的,往往是见识过、经历过危险的个体,根据过往的经验,得出一个这个地方不能去这个大猫不能惹的结论。
反之,若是没有见识过大猫的危险,就很容易出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况。
对于生活习性几乎与兽类无异的匈奴人而言,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
只有被步兵包围过的草原游牧民族,才会对可能被包围的状况提起警惕。
而在匈奴称霸草原,中原秦汉相替之后的这过去数十年,汉匈双方大小战斗数之不尽,从未有过任何一次汉人提前设伏,并成功包围匈奴骑兵集群的按理。
过往数十年,汉匈双方之间的战争,往往都是匈奴突然南下,掠夺汉室北方地区,百姓都被吓得往城池聚集。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