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老村旧事  探秘解密群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回到村委会,林村长居然来找我闲聊,除了感谢我给村民带来的福利,也聊起了林家村和朱家老村的一些往事。

朱家老村据林村长所说说是明末时期,逃亡到福建的一支朱家皇室后裔在台湾郑成功扶持下所建。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崇祯皇帝心有余而力不足,君臣又不同心,内忧外患之下,明朝灭亡。

明朝灭亡的时候,朱家皇室大部分被李自成和张献忠以及清廷所杀,但也有一部分朱家后人逃过一劫,有的隐姓埋名藏了起来,有的跟随郑成功逃到台湾。后来,清朝用明朝降将施琅攻克台湾,逃到台湾的朱家皇室也跟随郑氏一并投降了清朝。

而这位隐居在莆田的朱姓王爷却在天地会的拥戴下,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和清廷周旋了百年之久。与朱家老村相隔不远的林家村其实就是天地会在福建的一个分舵,起到的是拱卫朱家老村的作用。

随着清朝的政权在中原日渐稳固,朱家后裔觉得反清复明的大业无望,也就安生下来,过起了隐居山林的平淡日子。

听了林村长的一番闲谈,我问林村长,以前住在朱家老村的那位明朝王爷是不是鲁王朱以海,林村长的回答却比较含糊。

据我所知:明代最后一代鲁王朱以海的于1959年的时候已经在金门被发现。在此墓发现之前,有关鲁王的资料,在清朝所修的《明史》是这样记载的:“郑成功将鲁王杀死后沉入了大海”。可是在这块碑文记载的则是:“鲁王抵达福建后,受到了郑成功的厚待,到其病逝,郑成功更是以皇室待遇将其安葬。”。对此,专家们表示这是清朝故意抹黑郑成功,取得打击郑成功的正当性。

那这位鲁王是何许人物呢?这位鲁王名叫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荒王朱檀的第九世孙,作为明朝的藩王,鲁王朱以海的封地在山东。但自从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以身殉国后,就被迫一路南下逃到了浙江。

清兵攻陷南京后,张国维、钱肃乐等起兵浙东,拥鲁王在绍兴监国。可惜好景不长,清兵很快就攻陷了浙江,这位鲁王又一次被迫逃离,流亡海,落脚舟山。顺治八年,清兵攻陷舟山,鲁王被迫逃到福建厦门,投靠郑成功。

虽然这位鲁王曾与郑成功所支持的隆武政权为敌,但最后,郑成功仍对朱以海以明朝宗室之礼相待,不仅厚待他,而且还安排他居住金门。

康熙元年,这位身处乱世,四处逃命的鲁王朱以海在金门岛病逝了,结束了他传奇而又坎坷的一生。

我之所以认为朱家老村的创始人是鲁王朱以海,有自己的一番推断。

郑成功虽然优待鲁王,却一直不容他染指政务,因为郑氏父子当时拥戴的是唐王朱聿键,也就是南明政权的隆武帝。

后来郑氏父子反目,唐王被清军俘虏,绝食而亡。自那以后郑成功再没有拥戴过任何一个明代王族。

郑成功北伐金陵的时候,多次相约张煌言一起出兵。当时张煌言拥护鲁王在浙江沿海一带。鲁王朱以海同意出兵,那么张煌言就奉命出兵一起围攻金陵。进展很顺利,清军节节败退。但是,郑成功在围攻金陵的时候,居然被敌军假投降蒙蔽,造成按兵不动,围而不打。

张煌言曾劝郑成功不要相信金陵清军会投降,切莫贻误战机,应该速战速决。但是郑成功以为大局已定,清军一定会投降的。没有采纳张煌言的建议,结果顺治调兵遣将,清军反扑。郑成功大军腹背受敌,只好乘船撤退。

张煌言的大军没有船只,只好从陆地撤退,居然被清军围追堵截,最后张煌言只身逃回浙江。此后,张煌言与鲁王再次逃到厦门,依附郑成功。郑成功对鲁王,只是每个月给猪肉和大米供给,并没有拥戴鲁王。

公元1661年,清军南下云南,永历帝朱由榔告急。这个时候,郑成功刚收复台湾,张煌言曾建议郑成功共同出兵福建,牵制云南的清兵,解云南燃眉之急。但是郑成功认为台湾刚收复,需要亲自镇守没有答应。后来,朱由榔兵败逃到缅甸被缅王捉住送给吴三桂,吴三桂杀死了永历帝。

此时,张煌言建议郑成功拥护鲁王朱以海称帝重振抗清局势。但是,郑成功最后还是拒绝了张煌言的建议。不久,鲁王朱以海病死,张煌言后来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将士兵解散回家,自己也归隐海岛,被部下出卖遇害。张煌言精忠报国,真是天地可鉴。而郑成功为何始终不愿意辅佐鲁王朱以海这或许是一个历史未解之谜。

所以我认为表面郑成功优待鲁王,实则是将鲁王看管起来。直到后来,郑氏一族后人投降清朝,天地会的人才又将这位鲁王抬出来,统领反清复明的志士,继续反清复明。

当然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推断,真实情况是什么,已经永远的掩盖在历史的长河的泥沙之下。

至于为什么会在金门发现鲁王墓,我认为诈死的可能性比较大。

鲁王为什么要诈死?因为他诈死是有必要的。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