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三章:赌石  探秘解密群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翡翠真正被重视起来是在清乾隆时期,正所谓有所好,下必趋之。翡翠身价倍增的原因和乾隆爷喜欢这玩意有关联。

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曾说过这么一件事:在纪晓岚童年时期,是有翡翠这种物件的,只不过在当时的社会潮流中,不以翡翠为什么名贵物品,甚至都不被归类到“玉”的范围内。而到了纪晓岚晚年时期,由于乾隆爷的垂青和对其价值发掘,世人才真正懂得了翡翠之美,并说出“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矣。”这种溢美之词。

翡翠最初是经过腾冲流入华夏的,腾冲是当时翡翠玉石和原石的最大集散地,最大的加工作坊也在这里。

据说有段时间由于某些原因,翡翠一度被国人抛诸脑后,身价大跌。很多从缅甸运过来的翡翠原石因为没人找不到销路被当做石料用来盖房子。

至今在腾冲还有些人家在拆迁老房子时,还能从老石料中发现几块品相极佳的翡翠原石,并因此一夜暴富。

至于翡翠的品种如何分类又如何鉴定涉及的方面太多,常人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翡翠除了自身的美艳不可方物吸引世人备受追捧外,还有一个吸引世人的热点——赌石。

所谓赌石,就是用璞玉来赌博。玉石原料挖掘出来,外面又包着一层岩石的皮壳,皮壳里面是什么,依旧没有人说得清,所以行内把判断玉的过程称作“赌石”。

通过玉的外皮而能看出玉石里面的优劣是需要很深的玉石学问的。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没有一种仪器能探测到一块翡翠原石内部的品质如何。

赌石界有这么一句话:“神仙难断寸玉。”唯有切割剖开后才有真实的结论。赌石人凭着自己的经验,依据皮壳的表现,反复进行猜测和判断,估算出价格。买回来可能一刀剖开里边色好水足,顿时价值成百千万,也有可能里边无色无水,瞬间变得一文不值,这就是赌石的风险。

“一刀穷,一刀富”,一块石头可能使人暴富,也可能使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衡量一块翡翠的品质,说起来也很简单。第一是其硬度和密度,翡翠的硬度很高,一般要达到摩氏7度,玉石界的行话叫作“种”。“种”好,就是硬度高。

其次是透明度,行话称其为“水头”,通透度越高,品质越高。极品翡翠像玻璃一样,玉石界称其为玻璃底。

若表皮一点绿的显示都没有,只见开口处的绿,则它的价格应低于实价。

这就是对高档翡翠原料估价的大致依据与原则,依据这个方法对翡翠原料估价不会产生大的偏差。

翡翠原料的质量变化无常,没有固定的判断模式,就是一块全扒了皮的无瑕翡翠,切开后也可能有很大的变化,故对翡翠原料的估价,实践性很强,只有多看多买多想,多做收藏,才能体会翡翠价格的规律。

除了翡翠的赌石,还有缅甸树化玉的赌石,两亿年前的树木变成的玉石,也有很大的赌性.一般的树化玉都带外皮,而它的玉化层的好与差,只有去掉外皮后才能看到.买树化玉毛料其实就是赌石,有时血本无归,有时大涨百倍,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

按翡翠产出环境分为山料和仔料,前者是未受风化破碎而与原岩长在一体无包皮内外相同。后者是经受风化破裂。经水土或河流冲刷转移形成外壳包皮,其外壳特征与产地地质、土壤、植被及水质有密切关系,即场口不同而赌石也有差异。著名的场口其赌石有典型特性。

赌石的技巧与学问概括起来无非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对场口的辨别和对绺的的判断,这需要经验的积累。

二是如何辨假。翡翠的造假手法有开口造假、皮壳造假、颜色造假、心子造假。如今造假的技术日新月异,所以辨假打假的手段随之在推陈出新。

交易有时候就是买卖双方的博弈。

对于翡翠成品的鉴定我眼光还是很明亮的,但是对于翡翠原石内部品质的判断就马马虎虎了。

有段时间迷了赌石,没少往云南跑,有时一呆就是半个月。最开始我就是先观察并不急于手。

等积累经了一定的经验,就拿几个便宜的原石练手,从几十几百的开始,再到几千几万几十万的赌石,其中的心里落差极大。

运气好的时候,几万块的原石切涨几十倍,有时候几十万的货一刀切下去亏掉一多半,心情就像过山车般跌宕起伏。

翡翠最大的赌盘还是每年在缅甸举行的翡翠公盘,注册一家国际公司就可以参与,通用货币为欧元。从2009年10月起缅甸公盘实施保证金制度,即每位去缅甸公盘投标的玉石商人只需交纳1万欧元的保证金就能办理入场证。

翡翠公盘我也曾去过几次,盘口汇集了各个场口的翡翠毛石,数量大,品种多,选择性也强,但竞争也很大。在几次缅甸公盘中,还算有所斩获。后来对于翡翠的兴趣消退,赌兴也消退,对于赌石也就偶尔为之。

和梅胖子在店里转了一圈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