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3章 天问图书馆(求订阅!!)  重生之科技洪流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意在书籍上面投资的人数可能会更多一些,未来的收益还是有一定保障的。

不过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可能会习惯阅读电子书,所以赵一在会议上面,也着重强调了这一点,让天问书社早做准备。

让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准备将他们拥有的所有图书,都进行数字化处理,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他们再推出自己的电子阅读设备。

由于他们已经收购和入股了许多的出版社,手里掌握着大量的书籍、报刊和杂志的版权,做这项工作天然就具备显著的优势。

不过赵一在会议上面给杜佳淳支了一个招,就是采用关联经营的模式以及支持服务的经营模式,例如可以在图书馆的特定区域出售和文化有关的商品。

也可以在特定区域出售其他的商品,例如文具、笔墨纸砚等等商品。

这样的话,可以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收入,不过他也强调,别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引进来,那样就变味了。

会议后面,赵一对于第一批天问图书馆为什么吸引这么多顾客,表示非常好奇。

没想到,竟然是因为豪华装修的结果,天问书社一开始就认为,想要获得稳定的客流量,就必须要让他们的图书馆具有眼前一亮的特点。

于是在图书馆设计的时候,他们可是花费了太多的心思,邀请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力求这些图书馆在当地都是地标性的建筑。

只有这样,图书馆才不会因为一阵风过去后,就会被当地民众所遗忘,按照前世的说法,就是努力将图书馆塑造为网红打卡地,成为当地民众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虽然天问书社邀请了许多的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但是并不是从中选择一款来中标,而是希望每一座天问图书馆的建筑风格都不相同。

也就是说,第一批建设的天问图书馆,每一座的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这么做建设的成本肯定非常高昂的,但是确实比起千变一律的风格,要有意义的多。

只是成本确实太高了,按照赵一给天问书社的预算,平均每座图书馆是1000万元,这已经不低了,是在考虑到未来可能收回成本的基础上做出来的预算。

但是目前天问书社的第一批图书馆,平均建设成本达到了2000多万元,其中一大部分费用就是设计费,其他费用并没有多高。

赵一听到这里,就赶紧让杜佳淳暂停向外招标建筑设计了,实在是太贵了,按照这个风格继续下去,至少要超出原来预算的两倍。

倒不是赵一出不起这个钱,而是完全没有必要呀,说到底天问图书馆也是一个商业项目,既然是商业项目,就要考虑到投资回报问题。

当时他们目前的经营思路也是没有问题的,只有成为了当地地标才能够具有长久存在的话题,让当地所有民众所熟知,只要一提到或者一想到看书,就会想起天问图书馆。

好在赵一已经将智能建筑设计系统开发了出来,已经交付给建筑设计公司在使用,今后天问书社只需要让建筑设计公司帮忙设计就可以了。

这样的话,天问书社在建筑设计方面就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资金了,而且还能够更快的出设计方案,加快天问图书馆的建设。

除了天问图书馆的事情,就是他们的翻译出版事业了,由于智能翻译专家的存在,天问书社在上一年里面,已经翻译出版了10000多种国外图书。

其中5000多种是属于科学类的图书,剩下5000多种的,就是各种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书籍了。

光是出版科学类的书籍,是很难赚到钱的,毕竟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只是占据少数,大部分人也就只是认个字而已,不能指望他们来看这种高深的书籍了。

所以为了维持他们的出版业务能够继续运营下去,以及天问图书馆拥有足够可供消费者娱乐的书籍,就必须增加人文地理历史以及小说类的书籍的翻译工作。

在会议的最后,赵一让天问书社加大国内作者的扶持力度,这里面即包括作家也包括科学工作者。

虽然翻译工作目前是天问书社的主要业务,但是未来赵一还是希望,他们出版的本土作品也要占到较高的比例。

只是这任务就任重道远了,倒不是说国内没有高科技技术,只是这些领先的技术都集中在赵一旗下的企业里面。

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即使露出来一鳞半爪,对于学术界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理说这么做,对国内具有非常大的好处,为什么赵一就不这么做呢。

主要还是因为目前国内的科技从业者数量太少了,而其中大部分还是在赵一自己旗下,在这种情况下,透露太多的科技到外面来,获益的还是欧美发达国家。

所以这个过程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天问书社的顶级学术期刊,就是用来做这个工作的,上面刊登的科学论文,是与我国科学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